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从石油危机看中国

从石油危机看中国

2023-01-23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从石油危机看中国


石油危机给中国的启示

石油危机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974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每桶10.651美元。这次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使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 GDP下降了4.7%;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多,GDP则下降了7%;欧洲GDP下降了2.5%。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8年—1980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4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每桶35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1991年):1990 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当时油价一路飞涨,仅3个月的时间石油从每桶14美元急升至每桶42美元的高点。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稳定世界石油价格。这次高

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回顾过去发生过的石油危机,也曾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1990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1973年增长了40%。另一方面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提高生产率。欧佩克的份额已经从原来的80%逐步降低到目前的40%左右。但是由于产品的推陈出新、替代能源的发现往往需要相当长时间,因此高油价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风险。

现阶段,中国正苦苦压抑着国内油价的井喷。据国际能源署报告称,2008年中国为补贴油价内外倒挂,付出的成本将高达450亿美元。这相当于中国政府财政收入的5.2%。一项关于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报告曾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供需缺口将达2.5亿吨,石油消费量将达4.5亿吨—6.1亿吨。但是,国内可以供应的量却只有1.8亿吨--2亿吨,缺口达2.5亿吨—4.3亿吨。国际原油价格的步步高升,使得中国政府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国际油价高企不下,国内石化石油等企业持续巨额亏损,国家要拿出巨资来补贴相关企业。可是,如果大幅提高油价又会让目前已经十分严峻的通胀形势更加恶化,有可能导致通胀失控,这将使我国经济受到重创。虽然在2008年6月20日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部分缓解了炼油企业的困境,但是对于PPI的高企却起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如何合理地处理好这一矛盾,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迎接未来石油危机的挑战。

第一,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减少高耗能、资源性的产品的生产,大力支持节能低耗产业的发展。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加快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积极发展新能源,尤其是非粮食来源的可再生能源。完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机制。

第二,加大能源勘测力度,研发新技术,提高开采、炼制及使用效率等。中国是个资源大国,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相继发现大规模储量的油田和气田,这对于降低石油能源的对外依赖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以考虑将增值税改革试点扩大到石油企业,并适当降低增值税税率。同时,要重视开发“低品位”石油资源,制定对老油田、低渗透油田及边际油田的税收扶持政策。通过改革资源税费的办法,鼓励企业开采利用低品位资源。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更有效地采掘和利用能源,延长能源的采掘时间,降低能耗。如在油气开采中有效利用采油系统优化配置技术,稠油热采配套节能技术,注水系统优化运行技术,油气密闭集输综合节能技术,放空天然气回收利用技术等。在石油炼制过程中,提高装置开工负荷和换热效率,优化操作,降低加工损失。在乙烯生产过程中,优化原料结构,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乙烯裂解炉,优化急冷系统操作,加强装置管理,则可以降低非生产过程能耗等。

第三,建立并完善石油战略储备计划以及石油危机应急机制。当进口石油供应突然中断,或国际油价暴涨危及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正常运转时,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可以起到抗拒风险、保障安全、平衡供需和抑制油价的作用。为增强危机处理能力,经历过石油危机的西方大国先后立法、以确保石油的战略储备。如美国制定的《能源政策与保护法》,日本有《石油储备法》,德国有《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法国制定的《关于工业石油储备库存结构的58--1106号法》,都明确规定了储备目标和规模。政府储备加上民间储备,美、日、德、法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本国158天、169天、117天和96天的石油消费。中国要加快战略石油储备的立法工作,力争在几年之后中国的石油储备能够达到180天的安全消费量。考虑到现阶段的高油价水平,要处理好尽早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和选择合适的油价水平之间的矛盾。同时,一旦发生了石油危机,一个有效的石油危机应急机制也是必须的。借鉴国外经验,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式:首先,危机时期,授权相关部门出台一些相关应急条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为了应付当时的石油危机,政府首先制定了“紧急石油对策纲要”(1973年11月)和“石油供应合理化法”(1973年12月),并依

法加强了对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行政指导。其次,必要时,国家动用部分储备石油平稳市场价格。如2005年,美国能源部长博德曼宣布,美国政府将动用3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国际能源机构所有26个成员国一致同意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为期30天,总计投入市场的石油将达6000万桶,以帮助解决因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石油市场的紧张局面。此举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油价也由此从高位开始滑落。

第四,加强国际间的沟通合作协调机制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其一,可以促进石油等能源的信息共享,解决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确保市场的稳定。这对于参与者各方来说,都是有益的。其二,中国的节能技术并不是世界领先的,利用国际间合作,采用其研究成果将能使能耗大大降低,从而提高石油等能源的使用效率。其三,可以为下一步加入相关国际能源组织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历次石油危机回顾及对中国的警示,杜征征、杜巍巍,《渤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2]石油危机初现端倪,涂俊、张志前,《国际视野》;

[3]2011年石油危机,《英语文摘》,2011年5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