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二、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中药。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三、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是
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 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四、中药品种与质量的关系: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举例:木通正品来源:木通、三叶木通、白木通,关木通因含马兜铃酸不再收载)
五、造成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的原因: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 2、本草记载不祥,造成后世品种混乱 3、有的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 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
六、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及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的途径: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 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 3、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 4、对一些道地药材进行品种考证 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
七、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1、栽培条件 2、采收加工 3、产地 4、贮藏时间 5、运输 6、非药用部位超标 7、人为参假 8、个别药材经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的含量。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稳定性、安全性为指标 八、我国中药资源和资源保护的基本情况
1、中药的资源包括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
2、传统中药约1200种,其中常用中药约500种,民族药1500~2000种 3、全国的道地药材有约200种:
“东北三宝”:人参、鹿茸、细辛;“四大怀药”:地黄、山药、牛膝、菊花;“四大北药”:当归、黄芪、党参、大黄
九、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1、进行全国性药源普查,寻找新的中药资源 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 3、从民族药或民间药中寻找新药源 4、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5、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6、从古本草中寻找或探索老药新用途 7、以新技术、新方法扩大新药源 十、历代主要本草著作
1.《神农本草经》 西汉时期 365种 分上、中、下三品,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2.《本草经集注》 梁代 陶弘景 730种 为最早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并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
3.《新修本草》 (《唐本草》) 唐代 李勣 苏敬 850种 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
4.《图经本草》 宋 苏颂 为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药图,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为现今本草考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5.《证类本草》 宋代 唐慎微 1746种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6.《本草纲目》 明代 李时珍 1892种 对中药学贡献最大,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本书按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 7.《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 赵学敏 921种 拾遗补正《本草纲目》。
8.《植物名实图考》 清代 吴其濬 1714种 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十一、中药鉴定四大研究方法:(1)来源鉴定(2)性状鉴定(3)显微鉴定 (4)理化鉴定
十二、中药的采收
1、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1)中药品质的好坏,决定于有效物质含量的多少,有效物质的高低与产地、采收时间、采收方法有着密切关系(2)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累积动态与药用部位的产量变化结合起来考虑。 2、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以植物药为例):
① 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②茎木类:秋、冬季采。 ③皮类:春末夏初采收。 ④ 叶类: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采。 ⑤ 花:含苞待放时或在花初开时采收或花盛开时采。 ⑥果实类: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种子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⑦全草类:在茎叶茂盛时采割。 十三、中药炮制
(1)醋制--增加止痛作用 酒制-增加止血作用
(2)中药加工的目的:通过炮制能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药性或提高疗效,便于粉碎加工及贮藏等。(其中,加工目的不包括变色。) 第二章 根基根茎类中药 第一节 蕨类
狗脊:蚌壳蕨科金毛狗脊的根茎。
近边缘处有一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或条纹 绵马贯众:根茎及叶柄残基
断面有黄白色维管束小点5-13个,环列 第二节 双子叶
细辛:常卷缩成团;须根,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大黄:蓼科,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
“锦纹”;“星点”(根茎,髓部,异性维管束,根无此性质);断面显颗粒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黏牙,有沙粒感,唾液被染成黄色。 粉末:“簇晶”
理化:微量升华,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荧光:不得显持久性亮紫色荧光(与土大黄区别) 何首乌:块根
团块状/纺锤形,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体重,质坚实,断面显粉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性维管束,形成云锦花纹 牛膝、川牛膝 牛膝 川牛膝 产地 河南河北 形状表面 细长圆柱形,有细纵纹,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 断面 微角质样,中间有黄白色小木心,周围有黄白色维管束断续排列2-4轮(细) 4-11轮(粗) 四川云南 银柴胡:“珍珠盘”“砂眼” 太子参:孩儿参的块根
威灵仙:须根
川乌、草乌、附子 川乌 来源 性状 成分 来源 加工 性状 毛茛科、乌头、母根 草乌 附子 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毛茛科、北乌头、块根 毛茛科、乌头、子根加工品 木质部导管“V”形排列 “钉角” 剧毒;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等 白芍 毛茛科、芍药、根,多栽培 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 赤芍 白芍、赤芍
赤芍、川赤芍,多野生 未去外皮 菊花心 黄连: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云连,根茎 根据产地和性状,分为三种
味连:多分枝,集聚成簇,常弯曲,形似鸡爪;石细胞,分布在皮部和髓部 雅连:多单枝,微弯曲,过桥长;石细胞,分布在皮部和髓部,且较多 云连:多单枝,弯曲呈钩状,较细小;石细胞,均无分布 味极苦,含小檗碱 荧光:显金黄色 防己:“车轮纹” 延胡索:罂粟科
板蓝根:十字花科,菘蓝,根(叶--大青叶)
根头部膨大,“金心玉兰”(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 苦参:味极苦,苦参碱
山豆根:豆科,味极苦,苦参碱 北豆根:防己科 葛根:野葛,纤维性 粉葛,甘葛藤,粉性足
甘草:“菊花心”,味甜而特殊 黄芪:“菊花心”,嚼之有豆腥味 人参:五加科人参根及根茎;
野山参;林下山参(籽海);园参(栽培) 芦:主根顶端细长部分(根茎)。 芦碗:茎痕
艼:根茎上的支根
注意认识野山参和园参(形态图);西洋参 粉末:簇晶、树脂道 三七:五加科,根及根茎 “铜皮铁骨狮子头” 粉末:簇晶、树脂道 白芷:“疙瘩丁”
当归:伞形科,产地:甘肃,烟火熏干。 油润,气香浓郁,味甘,微苦。
羌活:“蚕羌”“竹节羌”“条羌”“大头羌” 川穹:“拳形团块蝴蝶片”
柴胡:北柴胡气微香,南柴胡败油气
丹参: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性排列 玄参:加工——“发汗”
党参:“狮子盘头”,皮部淡黄白色,木部淡黄色
白术:菊科,有棕黄色点状油室散在,嚼之有粘性;主含挥发油 苍术:菊科,茅苍术——“朱砂点”“起霜”/“吐脂” 第三节 单子叶
三棱:有刀削痕,嚼之微有麻辣感
天南星:天南星科,块茎,有的块茎周边有小扁球形侧芽,(虎掌天南星)
半夏:天南星科,饮片:清半夏(长于化痰);姜半夏(长于止咳);法半夏(长于燥湿) 川贝母:松贝(“怀中抱月”);青贝(鳞叶大小相近,“观音合掌”);
炉贝(“虎皮斑”“马牙嘴”)
浙贝母:个头较川贝母大,分为大贝(无芯牙)、珠贝 天麻:兰科,块茎。
“竹节环纹”、冬麻(质优),“鹦哥嘴”/“红小辫”、“肚脐疤” 第三章 茎木类(注意区分药材图片) 槲寄生:桑寄生科,带叶茎枝。
髓部常偏向一侧,嚼之有粘性
木通:木通科-木通、三叶木通、白木通(注:不包括关木通) 皮部较厚,黄棕色,木部黄白色,射线呈放射状
大血藤:木通科,藤茎。皮部红棕色环状,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木部黄白色,导管细孔被红棕色射线隔开。
鸡血藤:豆科。木部红棕色或棕色,导管孔多数,韧皮部有红棕色或黑棕色树脂状分泌物,与木部相间排列呈数个同心性椭圆形环或偏心性半圆形的环,小形的髓偏向一侧。 苏木:豆科,心材。
表面黄红色至棕红色,略具光泽,取碎片投于热水,水被染成桃红色,加酸变成黄色,再加碱复变红色
降香:(与苏木注意去区别)豆科,心材
紫红色或红褐色,富油性,气香,含挥发油。 沉香:瑞香科,白木香,含有树脂的心材。 进口沉香:瑞香科,沉香,含有树脂的心材。
有刀痕,可见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间的斑纹。气香特异,燃之发浓烟及强烈香气,并有黑色油状物渗出。 含有挥发油和树脂。
通草:五加科,脱通木,茎髓。
体轻,中部有空心或半透明圆形薄膜,纵剖面呈梯状排列。 钩藤:带钩茎枝。 第四章 皮部
桑白皮: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撕裂时有粉尘飞扬。
牡丹皮:连丹皮、刮丹皮,内表面有细纵纹及发亮的结晶(丹皮酚) 厚朴:卷朴,内表面划之有油痕,可见多数小亮星。
肉桂:有细纵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有时可见地衣斑,内表面滑之显油痕,断面中间有一条黄棕色线纹(石细胞环带),气相浓烈,味甜,辣。
杜仲:“发汗”,板片状,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
黄柏:板片状货浅槽状,有细密的纵棱纹,味极苦,嚼之有粘性。 第五章 叶类中药
淫羊藿:边缘具黄色刺毛状细锯齿,网脉明显。
大青叶:十字花科菘蓝的干燥叶(与板蓝根同源),几部狭窄下延至叶柄呈翼状。
枇杷叶:长圆形或倒卵形,上表面较光滑,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 番泻叶:豆科,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小叶。呈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等面叶,含蒽醌类衍生物。
艾叶:菊科。有密集的灰白色丝状绒毛,气清香,味苦。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功效。 第六章 :花类中药
辛夷:木兰科,花蕾。形似毛笔头,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毛茸。
丁香:桃金娘科丁香的,花蕾。呈研棒状,花瓣4,萼片4,富油性,气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金银花:忍冬科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产地山东(东银花/济银花);河南(密银花/怀银花)。呈棒状,密被短绒毛。
菊花:菊科菊的干燥头状花絮。“怀菊”“毫菊”“贡菊”“滁菊” 红花、西红花 红花 西红花 来源 性状 水试 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 先端5裂,裂片狭条形 花浸入水中,水被染成金黄色 鸢尾科番红花的干燥柱头 呈弯曲线形,三分枝,无油润光泽 取本品浸入水中,可见橙黄色成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水被染成金黄色,无沉淀。柱头膨大呈喇叭状,在短时间内,用针拨之不破碎。 第七章 果实、种子类中药的鉴定 第一节 果实类
五味子:木兰科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东北,“北五味子”
球形或扁球形,个大外皮紫红,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粒,肾形。果肉气微,味酸。(醋五味子)
对比南五味子。南五味子,华中五味子,干蔫皱缩,果肉常紧贴于种子上。 山楂:蔷薇科,外皮红色,具皱纹,有灰白色小斑点。
金樱子:蔷薇科。假果,倒卵形,表面红黄色或红棕色,有突起的棕色小点,内壁及瘦果均有淡黄色绒毛。
补骨脂:豆科,肾形,表面黑色,具细微网状皱纹。(盐补骨脂) 枳壳、枳实、陈皮、青皮 枳壳 干燥未成熟果实 芸香科酸橙及其栽培变种 枳实 干燥幼果 陈皮 青皮 芸香科橘及其栽培变种 干燥成熟果皮 干燥未成熟果皮或幼果 吴茱萸:芸香科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
表面粗糙,有多数点状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山茱萸:山茱萸科山茱萸的成熟果肉(去核)。
巴豆:呈卵圆形,有纵线6条,破开果壳,可见3室,每室1粒种子,气微,味辛辣。有毒。 小茴香:伞形科茴香的成熟果实。双悬果,分果呈长椭圆形,背面有纵棱5条,有特异香气,
味微甜,辛。
连翘:木犀科连翘的干燥果实。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两面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青翘绿褐色多不开裂;老翘黄绿色多开裂成两瓣。
栀子:茜草科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果皮薄而脆,种子多数,集结成团。 砂仁:姜科。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 第二节 种子类
白果、柏子仁、王不留行、肉豆蔻、苦杏仁、桃仁、决明子、酸枣仁、马钱子、牵牛子、 槟榔
苦杏仁、桃仁 苦杏仁 桃仁 性状 扁心形 一端尖,另一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 有多数深棕色脉纹 扁长卵形 一端尖,中部膨大,薄 密布颗粒状突起 决明子:背腹面各有1条突起的棱线,子叶2,黄色,呈“S”形折曲。 马钱子:纽扣状,表面密被灰粽或灰绿色绢状绒毛。 槟榔: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花纹。 第八章 全草类
麻黄:麻黄科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的草质茎。
草麻黄:少分枝,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 中麻黄:多分枝,裂片3(稀2)。
木贼麻黄,多分枝,裂片2(稀3),不反曲。
金钱草:报春花科过路黄的全草。用水浸后,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条纹。 唇形科全草类药材有: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等。 薄荷:揉搓后有特异清凉香气,味辛凉。 穿心莲:味极苦。(穿心莲内酯)
淡竹叶:禾本科。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网格状,体轻 石斛:兰科。
第九章 澡、菌、地衣类中药 冬虫夏草: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主产四、青海、西藏等地(海拔高)。虫体似蚕,腹部有足8对,中部4对最明显。子座呈细长圆柱形,有细的纵皱纹。 灵芝:子实体(赤芝、紫芝) 茯苓:“发汗”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体重,嚼之黏牙。饮片有:茯苓块、茯苓片、茯苓皮、茯神。 猪苓:多孔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有瘤状突起,体轻。 第十章 树脂类
乳香:油胶树脂,主产索马里。表面黄白色,半透明,久驻颜色加深。破碎面有玻璃样或蜡样光泽。燃烧时显油性,冒黑烟,有香气(无松香气)。加水研磨成白色或黄白色乳液。 没药:油胶树脂,主产索马里。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被有黄色粉尘。无光泽。与水共研,形成黄棕色乳液。
阿魏:具有强烈而持久的蒜臭气,味辛辣,嚼之有灼烧感。
安息香:表面橙黄色,具蜡样光泽或灰白色。气芳香,味微辛,嚼之有沙粒感。
血竭:麒麟竭的果实渗出的树脂加工而成。四方形或方砖形,表面暗红色,有光泽。破碎面
红色,取粉末少许,置白纸上,用火隔纸烘烤即融化,但无扩散的痕迹,对光照视,呈鲜艳的红色。
第十一章 其他类
海金沙:成熟孢子。粉末状,体轻,手捻光滑感,置手中易从指缝滑落,撒在水中浮于水面,加热下沉。撒于火上,发出轻微爆鸣声即明亮的火焰。(“海边金色的沙子”) 青黛:(来源对比板蓝根、大青叶)
深蓝色粉末,体轻,微有草腥气,本品用火灼烧,有紫红色烟雾产生。 儿茶:煎膏,方块,有细孔,遇潮有粘性,气微,味涩
冰片:人工合成。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的片状结晶,气清香,味辛凉,点燃发生浓烟并有带光的火焰。
五倍子:五倍子蚜寄生在漆树科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肚倍”“角倍”。内壁有死蚜虫及灰色粉状排泄物。
琥珀:松科树脂化石。摩擦带电,手捻有涩感,燃之易熔,稍冒黑烟,微有松香气。 第十二章 动物类
地龙:全体入药。“白颈”(生殖带) 水蛭:全体入药。吸盘 珍珠:病理产物。
贝壳入药:珍珠母、牡蛎、石决明(有开孔) 海螵蛸:乌贼骨。
全体入药:地龙、水蛭、全蝎、蜈蚣、土鳖虫 桑螵蛸:螳螂科,卵蛸
僵蚕:感染白僵菌致死的蚕干燥体 蟾酥:蟾蜍耳后腺或皮肤腺分泌液。
龟甲:乌龟的背甲和腹甲。腹甲呈板片状,盾片12块。
鳖甲:鳖的背甲。外表面具细网状皱纹及灰黄色或灰白色斑点,中间有1条纵棱,两边各有对称的横凹纹8条。
蕲蛇:“翘鼻头”“方胜文”“连珠斑” 乌梢蛇:“剑脊” 穿山甲:鳞甲 麝香:当门子
鹿茸:花鹿茸;马鹿茸(“单门,莲花,三岔”) 牛黄:“乌金衣”“挂甲”
羚羊角:“齿轮纹”“通天眼” 其他:熊胆、马宝、阿胶 第十三章 矿物药
本色:矿物成分及内部构造决定的颜色
条痕色:矿物在白色毛瓷板上划过后所留下的痕迹 朱砂:HgS,条痕:红色至褐红色,有光泽,体重 自然铜:FeS2,立方体,条痕绿黑色或棕红色,体重
雄黄:二硫化二砷,燃之易熔融成紫红色液体,并产生黄白色烟气,有强烈蒜臭。
石膏:含水硫酸钙,有绢丝样光泽。取本品小块,置具有小孔软木塞的试管内,灼烧,管壁有水生成,小块变为不透明体。
芒硝:易风化,质脆,具有玻璃样光泽。
硫磺:单质S,具特异臭气,燃烧发蓝色火焰,产生二氧化硫刺激性臭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