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在数字化转型中,越来越多地用数据可视化作为呈现方式。但许多可视化的作品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没有实现数据可视化真正的功能:清晰有效地传达信息,使读者更形象地理解数字背后的含义。媒体推出的可视化新闻良莠不齐,水准忽上忽下,却少有懂行的同行或读者给予反馈。
本周的数据新闻给读者介绍由Perceptual Edge网站创始人、信息视觉化专家Stephen Few提出的一个标准化衡量规则,评价可视化是否达到了必要的效果。
Few认为,标准化的规则能让大众针对同一个方面给予评价,而不只再用空泛的语言描述一些模糊的印象。他认为,可视化的效果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信息丰富性(Informative)和情绪感染力(Emotive)。前者考量的是数据可视化能让读者接收到多少信息,后者则衡量能否让读者产生一定的情绪反馈。在这两大类之下,还有七个细分的小标准。信息丰富性涵盖了五个维度:实用性、完整性、读者接受度、真实性和直观性。情绪感染力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美感,另一个是用户参与度。
实用性 (Usefulness)
衡量实用性的主要参照是读者的需求,看看这是不是人们想要知道的、与他们切身相关的信息。过去很多数据的发表形式都是报告或者数字仪表板,其实这对读者一点营养都没有。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所谓的信息时代,还是有很多机构不懂如何输出信息。实用性是一个主观的指标,但确实是评价体系里重要的一环。
完整性 (Completeness)
一份有效的数字可视化应该要纳入所有能帮助读者理解数据的信息。有三点要把握好:一是给出对的信息;二是信息的量切勿过大或过少;三是要给出数据的背景,方便读者了解这些数据的用处和来龙去脉。
读者接受度 (Perceptibility)
要让可视化易于消化,也就是不费眼不费脑力。接受度高的可视化能用对表格或图形的种类,使数据清晰明了。比如说,在一个做对
比的可视化中,让读者比较形状大小或者颜色深浅,都是不明智的设计。相比之下,位置远近和长度更一目了然。
真实性 (Truthfulness)
可视化的真实性考量的是信息的准确度和是否有据可依。如果信息是能让人信服的、精确的,那么它的准确度就达标了。比如说在一个柱状图里,A的数值是B的两倍,但是A对应的柱形条的长度却并不是B的两倍长,这个可视化便不可信。而用国民收入的中位数来衡量幸福感,也是没有依据。
直观性 (Intuitiveness)
通常,某种图表如果是司空见惯,人们就更容易快速理解其读图方式。但直观性因人而异,这也是比较主观的一个评价角度。对于科学家和数据分析师来说,读数据轮廓图只是小菜一碟,但对于普罗大众却是不够直观的数据表现形式。
美感 (Aesthetics)
可视化也有美丑之分。不美观的数据图无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美观的数据图则可能会进一步引起读者的兴趣,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有一些信息容易让读者遗漏或者遗忘,通过美好的创意设计,可视化能够给读者更强的视觉刺激,从而帮助信息的提取。
用户参与度 (Engagement)
用户的互动是对可视化质量的一种反馈。从互动数据上,可以得出一些用户的互动规律,增进可视化设计。
实例解说
(一)《销售业绩》
销售额这个信息固然重要,但是一连串信息本身却无法让人判断此货品到底卖得好不好,因此它的实用性是有限的。
这是一个经典的用Excel制作的柱状图,显示一年内的每月销售额。
读者接受度也稍欠火候,因为每条柱都使用了3D效果。这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不便于比较,与其如此倒不如用一个曲线图来显示销售额变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