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牛河梁遗址挖掘现场及出土玉器(八)

牛河梁遗址挖掘现场及出土玉器(八)

2022-09-11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牛河梁遗址挖掘现场及出土玉器(八)


牛河梁遗址挖掘现场及出土玉器(八)

四七二、双兽首三孔玉梳背。N16—79M1(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79年1号墓)出土,标本第4号。长9.8、高2.6、厚1.7、圆孔径1.9厘米。四七三、上图玉梳背的其它视图。四七四、上图玉梳背两个兽面的正面视图。四七五、上图玉梳背的线描图。四七六、棒锥形器。 N16—79M1出土,标本第2、1、3号。标本第1号,出土于腰部左侧,长15.5、粗端直径1.4厘米;标本第2号,出土于腰部左侧,长14.8、粗端直径1.5厘米;标本第3号,出土于墓葬西侧的扰土之中,长22.6、粗端直径2.1厘米。本博认为此乃古人治病之物,中国中医针炙所用之玉针也。四七七、N16—79M2(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79年第2号墓)墓室。墓内葬一人,骨骼腐烂无存,仅余一颗前臼齿,成年人,性别不详。墓中葬品的位置清晰可辨,共发现玉器9件。四七八、云君佩。 N16—79M2出土,标本第1号。玉质淡绿色泛黄,通长22.5、宽11.4、厚1厘米。按本博的观点,云君佩为雨师佩的前身,属于年代较早的神器。四七九、上图云君佩的反面。四八0、上图云君佩的线描图和剖面图。四八一、玉环一对。 N16—79M2出土,此图为标本第2号。2件形制相同,均为淡绿色,绿中泛黄。标本第2号出土于胸部,直径6.25、孔径5.3、厚0.4厘米。四八二、玉环。 N16—79M2出土,标本第8号,与上图第2号为一对。 出土于右脚部。直径6.4、孔径5.4、厚0.4厘米。四八三、玉镯。 N16—79M2出土,标本第3号。玉质淡绿色中泛黄。直径8、孔径6.3、厚0.8厘米。四八四、玉璧。 N16—79M2出土,标本第5号。出土于左胸部,淡黄色。外缘边长10.2-12.7、内缘直径3.2、厚0.5厘米。四八五、玉璧。 N16—79M2出土,标本第6号。出土于右腰部。青绿色。外缘边长10.1-11.5、内缘直径2.5、厚0.7厘米。四八六、玉珠(勒)。 N16—79M2出土,标本第7号。淡绿色泛黄。高1.1、直径1.2、孔径0.4厘米。四八七、玉冕。 N16—79M2出土,标本第4号。青绿色,高14、斜口长径10、短径9.4、平口长径7.3、短径5.7、譬厚0.4厘米。四八八、上图玉冕的线描图和剖面图。四八九、玉鸟。 N16—79M2出土,标本第9号。淡绿色泛黄。高2.45、宽2.09厘米。四九0、上图玉鸟的线描图。四九一、

N16M13(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13号墓)墓室。墓主人为女性,年龄30左右,室内随葬玉器残件2块,实为同一枚雨师佩的左右两个勾角。四九二、玉勾角。 N16M13出土,标本第1号。本图为其正、背面视图。青绿色,高4、残长3.7、厚0.55厘米。四九三、玉勾角。 N16M13出土,标本第2号。本图为其正、背面视图。淡青绿色,高3.95、残长3.4、厚0.5厘米。四九四、上图两件玉勾角的线描图和剖面图。四九五、N16M14(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14号墓)墓室。墓内葬一人,系二次叠骨葬,出土玉器8件。墓主人性别为女性,年龄30-35岁。本博以为,此墓主人之性别若判断无误,则为女性河伯之墓或者墓主人为河伯之妻也。然而按此墓出土玉镯之数量,又颇似男性巫师之配置,加之此墓为二次葬,或许其中有复杂原因。四九六、 N16M14墓中玉器及骨骼出土状态。四九七、 N16M14玉龙(句龙)、玉璧出土状态。四九八、 N16M14玉环出土状态。四九九、 N16M14玉镯和玉冕出土状态。五00、细石器刀刃。 N16M14出土,标本第1号。长6.25、宽1.79、厚0.6厘米。五0一、玉璧。 N16M14出土,标本第二号。乳白色,直径1095、孔径521、厚04厘米。以本博的观点,凡河伯之墓必有三件标志物,玉冕,以河伯的地位而言,这是必须的。玉猪或其替代品,这也是必须的。再就是玉璧。河伯墓的玉璧,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玉璧,而不是那种矩形圆角的玉璧。河伯又称为河宗,是上古时期举行祭天典礼的主祭巫师,而祭天必用玉璧也。五0二、玉镯。 N16M14出土,标本第4号。青绿色,直径8.8、孔径6.7、厚0.88厘米。五0三、句龙。 N16M14出土,标本第3号。句龙是河伯的身份标志物,也是河伯的法器。淡绿色,泛黄。高9.69、宽7.62、中心孔径1.93-2.21、颈部孔径0.39-0.81、两耳宽3.01、厚2.61厘米。五0四、上图句龙的另一个侧面。五0五、上图句龙的正面和顶部视图。五0六、上图句龙的底部视图。五0七、上图句龙的线描图。五0八、玉冕。 N16M14出土,标本第5号。博绿色。高14.2、斜口最宽9.7、平口长径7.62、短径6.12、壁最厚0.5厘米。五0九、上图玉冕的两个侧面视图。五一0、上图玉冕的平口端视图。五一二、上图玉冕的另一个平口端视图。五一三、上图玉冕的线描图和剖面图。五一四、玉环。 N16M14出土,标本第6号。青绿色玉。直径7.5、孔径5.7、厚0.69厘米。五一五、玉环。 N16M14出土、标

本第7号。青绿色。直径7.35、孔径5.9、厚0.61厘米。五一六、 N16M14出土,标本第8号。乳白色。直径6.75、孔径5.45-5.55、厚0.75厘米。五一七、N16M15(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15号墓)墓室。墓内葬一人,男性,年龄45岁左右。随葬玉器3件。五一八、 N16M15玉器出土状态。五一九、玉玦。N16M15出土,标本第1号。淡绿色玉。直径7.19、孔径3.63-3.8、厚0.28、缺口宽0.25-0.75厘米。本博认为,这只“玉玦”是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玉玦,一时难以确定。实际上,就目前遗址发掘的情况来看,牛河梁很少发现有兴隆洼式的玉玦出土,毕竟两者之间相隔了一千至两千年之久。兴隆洼式的玉玦在距今7200年前南传至浙江省河姆渡地区,然后在马家滨文化遗址、崇泽文化遗址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大溪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这说明兴隆洼文化的南传,其年代比红山文化还要早。所以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玉器文明的兴起,其起始年代反而早于红山文化,而长江中上游的史前玉器文明,以大溪文化为例,其年代则于与红山文化相当。五二0、玉环。 N16M15出土,标本第2号。乳白色,直径6.81、孔径5.6、厚0.5厘米。五二一、雨师佩。 N16M15出土,标本第3号。淡绿色,长16.4、宽5.65、厚0.55厘米。本博认为,此佩的出现说明墓主人为一名男性雨师。五二二、上图雨师佩的反面。五二三、上图雨师佩等3件玉器的线描图和剖面图。五二四、玉蝗虫。N16Z1(第16地点1号冢)积石层出土。标本第47号。长5.4、宽1.4、高2.35厘米。本博认为,积石层常夹杂有儿童墓,以瓦棺葬之,而不用石棺葬,此其易损而失所也。五二五、上图玉蝗虫的另一面及底部视图。五二六、上图玉蝗虫的头部。五二七、上图玉蝗虫的线描图。五二八、玉环。N16Z1积石层出土,标本第51号。乳白色。直径4、孔径2.9、厚0.95厘米。五二九、小玉璧。 N16Z1积石层出土,标本第53号。淡绿色。直径6.1-6.3、孔径0.5、厚0.7厘米。五三0、石钺。 N16Z1积石层表土采集,标本第54号。长7.5、宽4.7、厚1厘米。五三一、上图石钺的线描图和剖面图。五三二、玉勾角(雨师佩残角)。 N16Z1积石冢表层出土,标本第55号。高2.25、残长2.35、厚0.35厘米。五三三、上图玉勾角的线描图和剖面图。五三四、深腹盆。N16H82(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18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18号。五三五、浅腹平底盆。 N16H82(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18

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4号。五三六、高领折肩罐。 N16H10(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10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1号。五三七、中口深腹罐。 N16H39(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39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4号。五三八、折腹罐。 N16H25(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25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2号。五三九、鼎。 N16H36(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36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3号。五四0、鼓腹瓮。 N16H60(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60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4号。五四一、尊。 N16H65(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65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7号。五四二、盘。 N16H8(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8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1号。五四三、尊型鬲。 N16H93(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93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3号。五四四、盆形鬲。 N16H82(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82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17号。五四五、罐形鬲。 N16T0809A(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0809A探方,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1号。五四六、单把鬲。N16T1107(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1107A探方,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6号。四五七、陶杯。N16H43(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43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2号。四五八、背壶。 N16H94(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94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5号。四五九、石斧。 N16J2(牛河梁遗址积第16地点2号祭祀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3号;石钺。 N16H82(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82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4号。四六0、石铲。 N16H77(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77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2号;石铲。 N16J3(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3号祭祀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3号。四六一、石锄。石铲。 N16H82(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82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11号;石刀。 N16F1(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1号房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12号。四六二、石凿。 N16F1(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1号房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1号。锛。 N16H94(牛河梁遗址

第16地点第94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3号。四六三、石臼。 N16H37(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37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1号;杵。 N16H54(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54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1号。四六四、滑石。 N16H79(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79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5号;石环。 N16H96(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96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3号。四六五、玉环。 N16H96(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96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4号。单孔坠饰。 N16F3(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3号房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46号。四六六、多孔石坠饰。 N16J2(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2号祭祀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10号;石人面。 N16H95(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95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3号。四六七、石磬。 N16F7(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7号房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3号。四六八、石片。 N16F2(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2号房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2号。石叶。 N16T1107A(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1107A号探方,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2号。四六九、石核。 N16F(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3号房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16号;石镞。 N16H82(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82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12号。四七0、骨锥。 N16H52(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52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1号;骨针。 N16H73(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73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1号;骨笄。 N16J2(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2号祭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9号。四七一、骨镞。 N16H76(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76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1号;骨镞。 N16H82(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82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2号;骨匕。N16F3(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3号房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38号。骨饰件。 N16H42(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42号灰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1号。四七二、卜骨。 N16F1(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1号房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

4号;麂角器。 N16J2(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第2号房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出土,标本第8号。上述遗物为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所发掘的夏家店文化时期的遗物,我们可从中看出它们与牛河梁红山文化时期的不同,于是便留下一个问题:当牛河梁的神国消失之后,是谁来到了这里?据发掘者介绍,在16地点积石冢中,曾发现一座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距今4300—3300年前)的墓葬(N16T1412M3),考古工作者们对出土于该墓葬的人骨进行了DNA提取,并获得了真实可靠的线粒体DNA—I的354bq序列,该序列与剑桥标准序列相比对,共检测出7个变异位点,且全部为转换。在GENEBANK数据库寻找到与其完全匹配的共享序列2例,均为中国贵州地区的Qau人群。夏家店下层文化距离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年)大约有一千余年,这么长的时间,在牛河梁地区留下了巨大的历史空白。在这段时间里,太昊以及炎帝、少昊均已先后离开历史舞台,而五帝时代却在华北平原及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四七三、云形佩。牛河梁遗址采集,标本第1号。20世纪40年代由当地村民收集,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尺寸与形状都接近于N16M2墓1号标本。淡绿色。牛河梁遗址通过考古发掘共获得玉器标本183件,采集标本13件。由于大都分玉器均具有明确的考古依据,遂成为研究红山文化以及中国上古文明极其珍贵的资料。到目前为止,牛河梁地区共发现红山文化遗存二十余处,其中只有第二地点、第三地点、第五地点和第十六地点经过正式而完整的考古发掘。另外第一地点(即女神庙)只经过两次试掘。所以,在牛河梁到底还埋藏着多少秘密以及还有多少惊喜在等待着人们,不得而知。四七四、上图云形佩的背面。四七五、上图云形佩的线描图和剖面图。四七六、玉冕。于1981年4月8日征集于马家沟村民马龙图处,标本第2号。且由他本人指认出于N2Z1(第二地点1号冢)。深绿色,通长16.3、平口长径6.7、斜口最宽8.1、壁最厚0.7厘米。玉冕是牛河梁遗址最大的秘密,从某种意义上说,她象征着中华6000年文明的起源。有人说本博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抬升到了一个这样的高度,似乎有些过分了,它们不过是一堆石头和几块古玉而已。然而牛河梁文化的意义远非可以轻描淡写,因为牛河梁遗址具有民族祖先起源和民族文化起源的双重意义。如本博所述,玉冕本身就是古人所认识到的“源”,既是生理之源,也是生命之源。所以凡

是在牛河梁的高级巫师和部落首领墓中,必有此物。除了在集中国史前地理与史前传说之大成的《山海经》中,记录了玉冕曾名为“女娲之肠”以外,关于此物还会不会有其它的记载呢?本博认为肯定是有的,只不过凡是不能正确理解玉冕的人,亦不可能发现史籍中关于玉冕的记载。这正如你不认识某个人,那么这个人即使天天与你当面走过,你亦不知其为何人。比如在《老子》(即道德经)中,玉冕被称之为先于万物而生之物,即所谓“无名者万物之始”者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为此物取名为“道”,而其本人亦被尊为中国道教的教主。老子(李耳)何其聪明!现代西方学者认为,就连整个宇宙都生于茫茫然一大片黑暗之中,又何况是人类。在这之前,没有人知道“玄门”为何物,所以至今没有人敢说他读懂了道德经。除了玄门、幽门、众妙之门,玉冕作为一个物件很早以前就被神化了,它又成为北方水神和北海之神的象征物。北方水神和北海之神为何呢?此二者同名,是为“玄冥”也。玄即黑色,冥即地下之界。“冥”字可能为声译,但后人亦赋予其真实的含义。考“玄冥”之名,本当为“玄命”,“玄”者黑色而幽远也,故玄之为字,本喻源泉,亦即“源”和“泉”的同义字也。“命”者生也,与分娩之“娩”即古文“免”字实为同音同源之字。所以玄冥,即是玄命,亦即玄冕也。玄冥既为北方水神,亦为生命之神与生殖之神,此皆为中华女祖女娲治水以及造人神话之流散,树高万丈,源流千里,今我来思,感念其幽远之极,妙不可言矣。考屈原《九歌》十一章,其中《湘君》、《湘夫人》为姊妹篇,故二章实为一章也;《大司命》、《少司命》为母女篇,故二章亦实为一章也。所以《九歌》实乃九章,名符其实,而非十一章也。屈原者,出身于楚国王族,事三代楚王,为三闾大夫,其出身与学识,为楚才之泰斗。然而《九歌》成章,在战国时代晚期,距今只有两千三百余年,岂如牛河梁诸神,乃距今五千五百年至六千年之事。故楚人虽保有旧说,仍不免传其万一,而失其大部。故屈原怀古,作《天问》之辞,仰身而太息,疑及古往今来之诸多秘史。四七七、上图玉冕的斜口端视图。本博循《九歌》之迹,而扣问于红山:岁月长流,天道幽远,吾之神兮,今将安在?《云中君》、《河伯》、《东皇太一》诸神,已在牛河梁得到印证,而《东君》为太阳神,乃东皇太一之子、云中君之佳偶也,其所执为何物?其所佩为何玉?尚不得而知。其余之神,唯有《大司命》、《少司命》二者,本博

推演至今,抽丝剥茧,其真相将明矣。现将楚辞《九歌·大司命》全文抄录如下:《大司命》曰: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从女。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吾与君兮齐速,导帝之兮九坑。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老冉冉兮既极,不寖近兮愈疏。乘龙兮辚辚,高驼兮冲天。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自汉代以来,历代博学鸿儒,何其多也。然而均不能解释屈原作《大司命》之真意,以至于自古以来的学者,均认为《大司命》是《九歌》之中最难解读的一章。直至今日,无数名家学者仍在为此文所述“大司命”之人物、性别与职能争论不休。《大司命》开篇四句,即描述一位天神大开天门,乘一团黑云而出,大风为其先驱,骤雨为其洗尘,气势滂浡,横空而降。不过这仅仅只是表象,有当代学者说,乘黑云而出,证明大司命是死神的象征,而后面亦有“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一句,正说明大司命是一位“死神”。然而在中国当代学界,顶戴“博士”、“硕士”之帽者甚多,却弄不清天堂与地狱的区别。死神又如何能在天廷陪伴在皇天上帝之侧?殊不知大司命和少司命乃是二位一体的女神,其中大司命是以中老年女性以及母亲的面目出现,而少司命则是以情窦初开的少女出现。故少司命的今天,是大司命的过去,而大司命的现在,即少司命的将来。历代以来关于《大司命》的释读还有大量现代学者的研究,皆荒谬之极,风如牛马,东引西证,沆气不通,故本博在此不作例举也。《九歌·大司命》通篇,皆为大司命本人之口述,当代学者中只有郭沫若先生曾指出这一点,可惜无人认可,但郭沫若所言正是。本博认为,大司命是命运女神,也是生殖女神,所以她才说“何寿夭兮在予”,所以她才叫做“大司命”。《大司命》是以一位中老年妇女以及母亲的口吻,向少司命(女儿)讲述人的一生,从出生、成长、生活到蓑老死亡的全过程,其中的悲欢离合,皆为天命,这也是整个大自然的一般规律。开篇四句,极为精采,集写实、浪漫、明喻与暗陈于一身,明着描写一位天神开天门而出,而暗中却将镜头直指一位孕妇分娩的全过程——产道大开,羊水倾泻,腹下“黑云”耸动,一名婴儿诞生。这样的描述,凡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二十五史等一概是前所未有的,所

以历代大儒皆不能释读而莫名其妙也。世人皆出生于母体,生命之源也,大司命执掌生育、轮回以及重生,所以才叫大司命。什么是命?男女生殖器官皆称为肾,肾俗称“命根子”,所以主命。肾之五行属水,而胎儿亦发育于羊水,故生命之源为肾,而天水之源亦在于肾也。于是,牛河梁天府之国最神秘的最后一层面纱就此可以揭开了:玉冕,就是命的象征,史前当称之为“命”,或者“玄命”,亦即北方天水之神“玄冥”的象征物也。然而“玄冥”之神,不过是五帝时代中期的神名。在更早的史前时代,既曾经治水又称之为祖母之神的人又是谁呢?当然非女娲莫属了。显然女娲其人,就是《九歌》中的大司命,而在女娲之后,历代继承女娲神职的女巫,就是少司命。四七八、回顾牛河梁红山文化遗N2Z1M25号墓(左)和N2Z4M1号墓(右),这两座大墓的主人皆为成年女性,各人头戴一只玉冕,又手持一只玉冕,这就是《九歌》中所说的大司命或者少司命,本博在前文中将她们称之为“加冕者”,也就是负责执掌玉冕,授予他人“天命”的女巫,因为执掌玉冕,所以才叫“大司命”。传说是黄帝发明了冠和冕,黄帝本人及其大臣和王公贵族均戴冕,以示拥有高贵的出身和天赋的权力。自黄帝以后,历代帝王无不戴冕,以示奉天承运,天赋王权。当一个王朝被推翻时,就称之为“革命”,革的什么命呢?革去其顶戴之冕,使其不再拥有以前所受的一切,这就是革命。所以在这里,冕就是命,命就是冕,玉冕即是玉命。不过,黄帝一人所霸占的古代“专利”实在是太多了,这包括说黄帝发明了战车,以及开采首山之铜铸造大鼎等等,皆无稽之谈也。就算是玉冕,也是6000年前牛河梁的巫师们所发明,这是有考古依据的,而黄帝本人大约在五百年之后,方才出生,再过去1000年之后,中国才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冶铜的遗迹,而彼时的黄帝,其人与骨皆已朽矣。所以本博才说,中华史前文明的精华均铭刻于玉器之中,中古之时,又铭刻于青铜以及甲骨文之中,不管炎帝黄帝,南方北方,中华文明一脉出于牛河梁摩天岭之下的灵河之谷,风雨之都,渊远而流长也。四七九、上图玉冕的线描图。四八0、玉冕。标本第6号。20世纪80年代于遗址区采集,白色。通长18.9、平口长径7.8、斜口最宽10、最厚0.95厘米。

如今,我们已无法考证在牛河梁,是否曾有过大司命与少司命之分,如果有,则女娲

其人便是唯一的大司命,但女娲离世也久矣,成为永远的女神。这正如太昊离世也久矣,成为永远的东皇太一。而后世的教主,莫非自称“少昊”者乎?中华文明之美,首称中国古玉,中国诗歌之美,继《诗经》之后,首称《楚辞》也。现将楚辞《九歌·少司命》抄录如下:

《少司命》曰: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此少女怀春之辞也,情浓而不媚,词艳而不俗,临风而浩歌,响绝兮云际,真乃楚乡之天籁也!美人之思于美子,执此玉冕而加之,吾君之与民正,不亦宜乎!四八一、上图玉冕的线描图和剖面图。四八二、双联璧。1981年马家沟村收集。标本第4号。白色蛇纹岩质,长12.8、最宽8、厚1、上孔径1.4、下孔径2.1厘米。四八三、环形器,20世纪80年代牛河梁遗址区收集,标本第8号,征集于庙后村民王振铎处。据王叙述,此件玉器是他童年(约20世纪30年代)牧羊时,于村南铁路涵洞下的小河淤砂中拾得。此小河溯源经过N2Z1的近代排水沟。黄绿色,外径11.9、内径6.2、厚3.4厘米。 四八四、残玉件。牛河梁遗址区采集,标本第11号。黄绿色。长4.1、宽3.4、厚2厘米。四八五、句龙。20世纪70年代建平县境内收集。标本第5号。白色,高15.6、宽10.7、厚4.2厘米。四八六、上图句龙的正面和顶部视图。四八七、上图句龙的线描图和剖面图。四八八、句龙。标本第7号,1984年张福店村收集,淡绿色,宽10.2、高14.1、厚4厘米。四八九、上图句龙的正面视图和顶视图。四九0、上图句龙的线描图和剖面图。

句龙取象于野猪,作为河伯的标志物,影响深远。在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已出土过

数例野猪造型的玉器,其中一只镇墓玉猪,重达88㎏。凌家滩遗址也出土过一只句龙,它是长江流域所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句龙。在良渚文化地区,亦出土过数例类似句龙的玉器,这都足以说明红山文化对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玉器曾经生产的巨大影响。目前,中国学界对于河伯的研究,仍停留在两千多年以前汉代的水平,只把它当做是一个传说。而河伯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部落首领所常见的称号,却是真实的存在。在近代,人们习惯于将河伯仅仅当做黄河的水神,殊不知在史前的中国北方,凡一个流域的部落首领均可称作河伯,又岂能只在黄河便才有河伯乎?黄河是一条河,其它地方的河难道不是河?中国的河伯,自夏代以后逐步边缘化了,夏代晚期仍有自称河伯的部落首领,至商时,河伯不再作为部落首领的称号,而只作为河神的称号,这时的河伯仅作为祭祀的对象,他是神,再也不是人间的首领。史前的河伯,留下了一大堆风流韵事,而楚辞《九歌·河伯》中的河伯,堪称史前的“高富帅”,极尽风流。现将《九歌·河伯》抄录如下:

《九歌·河伯》曰: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灵何为兮水中?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

辞中“灵何为兮水中?乘白鼋兮逐文鱼”,已明指河伯的坐驾,乃是一只白鼋,白鼋者何?一只白色大鳖也。故龟、鳖之类为河伯之舟,证明本博之所言,皆有所本,而并非虚构,并均已在牛河梁出土玉器中得到了考古学实证。四九一、系璧。牛河梁遗址采集,标本第9号。淡绿色,外径4.5、内径2、厚0.3厘米。四九二、残小玉璧2件。牛河梁遗址采集,标本第10号,为同一个体之残件。残长3.4、宽2.8、厚0.3厘米。四九三、云形佩残件。牛河梁遗址采集,标本第12号。黄绿色,残长6.2、竖高9、厚1厘米。四九四、上图云形佩残件线描图。四九五、简化雨师佩。牛河梁遗址采集,标本第13号。深绿色玉。横长6.1、竖高2.5、最厚0.4厘米。四九六、上图雨师佩的背面。四九七、上图雨师

佩的线描图和剖面图。四九八、牛河梁遗址所出土陶筒形器的纹饰选集。四九九、牛河梁遗址第2地点1号冢第21号墓出土玉器集合。五00、上图玉器集合中的岫岩系玉器。五0一、上图玉器集合中的贝加尔—吉黑系玉器。这可能说明,从俄罗斯贝加尔湖至中国渤海之滨,既是一条古人类的迁徙之路,也是史前玉器文明形成和传播的重要通道。本系列博文一共九篇(其中两篇合成一篇),到此全文结束。编后语本博以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之《云中绝唱》九篇,以纪念伟大的民族讴歌者屈原。本博研究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之灵感,来自于屈原大夫之不朽篇章。楚民族对中华文明和中国古代玉器文明有着极大的贡献,在战汉之际,中国古玉最辉煌的时刻,楚式玉器几乎遍及中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这显示了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礼义不在,求之于野。楚民族曾长期作为“蛮夷”而受到中原周王朝的岐视,但是在中国,越是蛮夷,越是能保留着大量史前文化的精华。而历史传统和文化,是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的重要标志。欲亡其国,必灭其史。周王朝建国时,号称有八百诸侯,但《史记》能找到痕迹的,不过数十国而已。至今人们找到一些古墓,青铜礼器中刻有国名,但是历史之中却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因为其国早亡,其史不存也。很多人热衷于收藏古玉,但不知是否有人象本博一样,一心只收藏古玉的图片和档案,却无意于拥有其中的任何一件,因为历史是一个民族所共有的。更多的人热衷于收藏伪造的古玉,以至于用它们来伪造更加“辉煌”的中国历史。但是历史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她的真实性,不允许受到任何形式的臆造、抹杀、粉饰和篡改。臆造历史等同于抹杀中华文明,而粉饰历史亦等同于另一种形式的抹杀。前几天,有一个可笑的家伙跑过来要与我讨论重建“世界文明体系”,吾不知其所指也,大约此人是因为这几年吃错了药,闹昏了头。他还谈到三百万年以前人类起源于非洲,也许这是真的吧!但是,这与中华文明有什么关系吗?难道中华文明还要追溯到三百万年以前的非洲吗?他又说一部分中国人可能来自于西亚或者东南亚,也许这也是真的吧!但这和中华文明有什么关系吗?中国古代也有大量的人群迁徙到了东南亚,他们与当地的民族一起又创造了新的文明,而这个文明已经不属于中国。所以即使原始的中国人来自于全世界各地,但是他们在中国已生存、生活了几千年、几万年了,这些人的子孙后代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创造的文明究竟属于谁?又比如说美国,这

个移民国家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他所创造的文明又属于谁?所以我说,不要把别人的爹,说成是你的,也不要把你的爹,说成是别人的,说来说去说乱套了,便搞成了一个杂种中的杂种。而这样的人,便再也没有祖先,也再也没有祖国了。所以凡此类人士,根本不配与本博讨论中华文明,更不要说什么“世界文明体系”了,谨以此告知类似的后来者。 再过十来天,我的博客即将满两周岁了,感谢博友们的热情支持与鼓励!2015年,本博以《云中绝唱》为开端,亦以此篇为结束,故暂时封笔,以便有时间进行新的思考。以后有空,本博将重新、仔细和系统地重写《玉器时代与华夏文明的起源》,而此前所有关于中国古代玉器的博文、图片等,均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准备和积累的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