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分析
《厄舍府的倒塌》罗德瑞克性格分析文献综述
08外国语学院英语(6)班 20082277 邹艳玲
艾德加. 爱伦.坡在《爱伦坡短篇小说集》说到“坡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其作品多讲述恐惧和死亡,是正面描写这一主题的卓越代表。其故事中的男性多是思维敏捷、多疑敏感而又忧郁的;女性则多是美丽的,但这种美总是和死亡紧密联系。”常耀信在《美国文学简史》中提到“坡在营造恐怖氛围的同时,深入探索人大脑最隐秘处无意识和潜意识的精神活动, 展示了人物从心理变态到精神过 程, 英国小说家D. H.劳伦斯称此为心灵的分裂过程”. 程爱民在20 世纪英美文学论稿认为“《厄舍府的倒塌》中的主要人物---罗德瑞克和玛德琳,作为双胞胎他们外表相似,性格却截然不同”。文章运用朱刚.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谈到的“二元对立”的角度解读小说中罗德瑞克这一角色的性格复杂性。”
首先,在塑造两人性格时作家所运用的手法不同。罗的角色在小说中是显性,他的性格也是显性的。而对于妹妹玛德琳,所有关于她的信息都是从哥哥罗德瑞克的只言片语和最后那一幕的垂死挣扎中得来,因此妹妹玛德琳是小说中的隐性角色,其性格也是隐性的,读者只能通过兄妹两人的对比来了解玛德琳的形象和性格。妹妹玛德琳作为一个隐性角色,其作用主要是更好地衬托和表现出哥哥罗德瑞克这个显性角色的复杂性格。
孙维林在致命的自恋人格认为“哥哥罗德瑞克极端自恋,妹妹只是哥哥心中一部分自我的影射”,罗德瑞克自恋性格的表现除了正常的情感之外,罗德瑞克似乎什么都有了:金钱、智慧、才能、甚至还有男子中并不多见的美貌,因此他有自恋的“资本”。内向的性格特征决定了罗德瑞克不可能像一般的自恋者那样处处炫耀,但这些特点还是表现在他的一举一动中。比如,他缺乏与他人真诚交流的能力,周围的人都被他当作了可利用的工具。罗德瑞克以软硬兼施的口气让多年不见的朋友赶来陪他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感。表面看来他们是亲密的朋友,但他病态自恋的人格就像一堵无法逾越的墙,使他们之间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思想交流。他心头那份悲痛已经浑然天成,像道幽辉,无休无止地流露出来,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一切就此一片晦暗了”。然而异于常人的心智在艺术上的表现也必是奇特
的,用叙述者的话来说:“极端变态的心里胡思乱想,就此使一切都蒙上了一层硫磺的青光了”。
叙述者一开始就为我们描述了罗德瑞克的生活环境:独立于乡间的阴森古屋,游魂般冷漠的仆人们,“眉宇间含着奸诈和惶恐”的家庭医生,病入膏肓的妹妹。而唯一童年时代的好友居住在远方,已多年不见。他告诉读者,厄舍家族很久以前“便以多愁善感出了名”; 更令人不解的是, 艾德加. 爱伦.坡. 在爱伦坡短篇小说集提到“这族人自古以来从没有过不衰的旁系子孙;换句话说,就是一脉单传⋯⋯财产和姓氏总是父传子,子传孙,不传他姓,世代相袭,到后来终于混而为一” 。族内通婚正是厄舍家的传统。
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孤立的生活环境和家族性格的内向性导致了罗德瑞克极其敏感与内向的性格特征。幼年时寻找完美自体客体的失败导致了他自恋的人格障碍,但更为不幸的是,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再次进行自恋性投射的对象只能是妹妹。他对妹妹极度爱恋、依赖的表现正符合一种在米歇尔. 克莱尔的现代精神分析“圣经”被称为“合并饥饿型”人格的临床症状:这类人在区别自己的和被自己当作自体客体的他人的想法和感觉方面存在障碍;他们强烈需要自体客体的存在,因为他们将之视为自己。正像一个无法区别自己的手指和母亲乳房的婴儿一样,极度的自恋已经让罗德瑞克分不清哪一个是自己,哪一个是妹妹了。
罗德瑞克对妹妹的爱是非正常的,除了有乱伦嫌疑之外,更在于这是一种畸形的自恋之爱。童俊.精神分析学中的自恋极其自恋性障碍中说“正常的爱与病态的自恋之爱的区别在于:正常爱的关系中,虽然有时也将自我理想投射到对方身上,即对对方有过高的期望,但能意识到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不同于自己的欲望和要求;但病态的自恋者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欲望来认知他人,他的眼中只有自己,他人的存在只是证明自己价值的工具,或一面理想化的镜子”。罗德瑞克把妹妹作为自体来体验,和一切病态自恋者一样,对他来说,妹妹只是一个为他提供需要的工具;他对她有一种幻想性的控制,就像成人控制自己的身体。他无情地剥夺妹妹的一切权利,将其作为自体来欣赏、体验、玩味,也极可能包括了涉及乱伦的性侵犯。至此,罗德瑞克成为了非理性、疯狂和走向死亡的化身,而妹妹则是理性、坚强和生命力的代表。正是这种兄妹性格上的背离,亦即性格上所表现出的二元对立关系让哥哥残忍地将一息尚存的妹妹提前送入了棺柩。
其次,怪诞与明智的对立。从“我”进入到厄舍古宅的那一刻开始,坡就着意描写古屋中四处弥漫的那种怪异气氛。而罗德瑞克给“我”这个儿时的玩伴的第一印象是“一半同情,一半畏怯”:让人同情的是他脆弱的身心状态,使人畏怯的是他带有的那种怪诞气质,李宜燮,常耀信在美国文学选读描述为“如幽灵一样苍白的面颊,眼中闪着不可思议的光”。他和这所房子一样,如同渐渐腐烂的枝叶,散发着沉闷、迟缓的气息。这个散发出死亡气息的人,画出一幅深埋于地下的长通道、没有出口和光源却笼罩在一片幽灵般的光芒之中、让人看了不寒而栗的画。罗德瑞克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是有感觉的,在祖传的古屋中,那些错综排列的石头、上面满布的菌类、古屋周围正在腐烂的枯枝败叶以及这一切在水潭里的倒影联合起来产生了一种力量、一种感觉。那首诗《The Haunted Palace》 恰恰反映出罗德瑞克心中根深蒂固的忧郁、悲观的情绪和混乱的逻辑思维。在活埋妹妹之后,罗德瑞克的举止行为更加怪异:漫无目的地快步穿梭于房间之中,用一种如同受了极大惊吓的颤抖声音说话,长时间地凝视着空气,似乎在聆听某种想象中的声音⋯⋯与哥哥相依为命的妹妹玛德琳,作为厄舍家族的最后两个成员之一则自始至终都很冷静,保持着正常人应有的理性。她的理性体现在她与疾病顽强斗争以及被活埋后挣扎出棺柩逃出地牢,重返人世。
第三,病态虚弱与坚强勇敢的对立。小说中,我们看到的罗德瑞克外表上异常虚弱:面容苍白,对光
2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线、气味极其敏感,房间里装着厚厚的大窗帘,稍有强烈的光线直射进来,就觉得难以忍受;只能吃清淡无味的食物,穿特定质地的衣服。这种极端敏感、近乎变态的脆弱状态一方面来自家族遗传的体质,另一方面则不可否认地有精神或者心理上的作用。从他在外貌特征上表现出的对外界的拒绝与排斥,我们甚至可以猜想他从未走出过古屋;深层次上说,他从内心就拒绝外面的世界,他的生命已经同古屋紧密相连。作为对比,玛德琳则表现出其坚强和勇敢的一面。被活着放入棺内,她脸上仍挂着神秘的微笑。她不但走出了古屋,在被活埋之后尚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毅力奋力移开旋紧的棺盖,推开地牢沉重的门,逃出恐怖的地下墓穴。重病在身尚且能如此,不难想象健康时玛德琳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活力。而玛德琳患上的那种奇怪的僵直症也是她倔强不屈的一种象征。
第四,求生与求死欲望的对立。根据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心理分析的观点“人的心理同时存在求生与求死两种本能,这两种本能共同构成了人的本我”。在罗德瑞克的自白中,他坦言道:“我应该死去⋯⋯我害怕未来的事情———并不是那些事情本身,而是怕它们的结果。一想到能引起灵魂激荡的任何一件事,而这种激荡又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哪怕是最琐碎的一件小事,我也会不寒而栗。我其实并不痛恨危险,除了它所引起的那绝对效果———恐惧。”李宜燮,常耀信在美国文学选读说到“他的内心一直深受恐惧的折磨,断定自己有一天一定会在与恐惧斗争的过程中忍受不了而“必须放弃生命和明智”。因为心怀恐惧而选择死亡和自我毁灭,这是人类心理上一种求死的本能。罗德瑞克身上具有的这种求死的本能不仅让自己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和欲望,更促使他活埋了还没完全死去的妹妹。
在《厄舍府的倒塌》这部小说中,男性被塑造得女性化,而女性反显男性化:罗德瑞克性格病态怪诞、敏感又充满了求死欲望;玛德琳则明智勇敢、坚强而有求生欲望。这样的人物性格是与传统背道而驰、超出人们预料而显陌生的,正是这样产生的“陌生化”效应让小说更添一层艺术性,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厄舍兄妹是人性中并存着的两个极端的代表,罗德瑞克的心理则正是作家的心灵写照。一生坎坷形成了坡忧郁悲观的性格,造就了他独特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其中更多包含的是感性,而较少有理性思辨的成分,这些都被融入他的人生态度和创作理念,使其每部作品都充满了恐怖、悬念和毁灭。本文从二元对立的角度阐释了罗德瑞克性格的复杂性,并探讨了作家的人生经历及其对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作为美国19 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坡的作品值得更加深入的讨论和探索,而多元的分析方法也提供给我们更多的解读思路。 参考文献:
[ 1 ]艾德加. 爱伦.坡. 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 ]. 陈良廷、徐汝椿、马爱农(译)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2 ] 李宜燮,常耀信. 美国文学选读[M] .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 3 ]朱 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01 - 203..
3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 4 ]米歇尔. 克莱尔. 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M ]. 贾晓明、苏晓波(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 5 ]童俊.精神分析学中的自恋极其自恋性障碍[ J ]. 医学与社会,2001, (6) [ 6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 7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 8 ] 孙维林. 致命的自恋人格———从自体心理学角度看《厄舍古屋的倒塌》主人公之性格[J ]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1) :1 - 4.
[ 9 ] Lawrence, D. H. “Edgar Allan Poe”[ A ]. Studies in Classic American Literature [ C ].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64 .
[ 10 ]程爱民. 20 世纪英美文学论稿[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4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