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当前位置:首页问题调研报告

问题调研报告

来源:好土汽车网
导读 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近年来,国家在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把环境治理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为了解洛南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近日洛南调查队组织人员分别对洛南县保安镇黑潭村、石坡镇罗窑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共获得20个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样本,并与县相关部门及地方工作人员座谈了解洛南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进展情况。

  一、洛南县概况

  洛南县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全县下辖16个镇(街道),一个工业集中区管委会,244个村(居)委会,面积2830平方公里,全县人口46.1万人,农村人口37万,占全县人口8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消费市场上产品日益丰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高,但同时农村的各种生活垃圾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处理不当,就会破坏原本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科学处理农村垃圾污水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考验。

  二、洛南县农村人居环境现状特点

  在此次调研中,调研团队通过访谈、问卷及观察等方法了解到洛南县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其中包括村民对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污水排放方式、厕所改建等的态度、意见与建议,政府的支持和宣传力度。具体现状如下:

  (一)生活垃圾处理

  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集中回收、处理:样本问卷中100%的村民选择“本村垃圾进行集中处理”与“本村内部及外围没有存在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或积存的建筑、生活垃圾”,90%的村民选择垃圾集中处理方式为“乡镇直接转运走”。表明目前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已经初具形态,在各个村庄内安置大型垃圾回收箱督促村民集中丢弃垃圾,逐步改变村民以往在路边、河道处堆积生活垃圾的习惯。

  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样本问卷中75%的村民认为生活垃圾没有做到日产日清,100%的村民认为本村生活垃圾没有做到分类回收处理。表明在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上,镇办部门及相关处理部门对垃圾回收点的管理仅仅做到统一回收,集中填埋。

  处理生活垃圾基础设施不足:样本问卷中45%的村民认为垃圾回收箱数量不足,无法满足需求。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民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然而调查得知石坡镇、保安镇基础设施并不理想。在与政府工作人员座谈得知,人口密度较大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比较好,垃圾回收箱数量能够满足村民需求,而边远农村地区设置垃圾回收箱数量少,分布远,村民垃圾以堆在房前屋后空地为主。这是由于政府和村民的双方资金问题造成的,在人数少的村庄,村民不愿承担垃圾处理费用,由于乡镇政府资金缺口,也没有能力去建设更多的垃圾回收基础设施。

  (二)生活污水处理

  家庭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对环境造成污染:样本问卷中25%的村民污水处理方式为直接排放至屋外,15%的村民为经过沉淀池等简单处理后排至屋外,50%的村民为自修排水,仅有10%的村民通过接入乡镇污水管网集中处理。表明当前农村污水处理存在严重问题:一是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至屋外,多为直接排入室外空地或水渠,严重污染土壤及水资源;二是通过自家修建的排水设备排放,这也多是通过管道排入较远的水渠等地方,污水仍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三是污水设备改造标准过低,简易的沉淀池等改建后的设备真正能达到无害化处理的很少,导致从明污转为暗污,农村里由污染造成的黑臭水体屡见不鲜。

  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村民满意度不高:样本问卷中25%的村民表示“一般”,25%的村民表示“不满意”,50%的村民表示“满意”,村民对本村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满意度并未达到60%及格率,原因主要为没有统一的污水处理方式,自行排放污水对环境污染大。

  (三)厕所革命

  卫生厕所改建进度缓慢:样本问卷中仅有10%的村民对卫生厕所改建工程有所了解,90%的村民对卫生厕所改建工程都不够了解;20户家庭使用的均是非卫生厕所,未参与过厕所改建工程;村民对卫生厕所改建意愿较强。

  村民改建意愿强烈:样本问卷中70%的村民表示愿意将厕所改建为卫生厕所,30%的村民表示不愿改建,原因大多为花费较高,不愿承担。针对本村卫生厕所改建存在的问题与建议,80%的村民回答希望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多进村宣传相关政策与补贴方式。

  (四)村容村貌提升

  样本问卷中,问及家庭住址是否配备防暑降温设施中,90%的村民回答拥有相关设施,10%的村民回答没有相关设施;问及本村饮用水方式时,50%的村民回答自来水方式,50%的村民回答自井水或者湖泊打水;在问及本村通村通组道路是否硬化及主要街道是否有路灯时,20户样本均回答道路硬化并且安装路灯;在问及主要街道是否进行美化时,65%的村民回答经过绿化美化,35%的村民回答未经过绿化美化;在问及本村新建房屋是否有统一规划设计时,50%的村民回答有统一归化,50%的村民回答没有统一归化;问及对本村现有村容村貌满意度时,75%的村民回答很满意,25%的村民回答一般,没有不满意的现象。

  三、洛南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建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成效

  制定环境整治措施,督促改建进程。洛南县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关于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实施意见》,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调整充实力量,细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镇村也成立了专门的环境整治工作机构,对辖区环境整治宣传、组织实施、督查、考核、指导村组整治。

  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增大环境治理力度。洛南县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1200余万元、整合县人社局资金360余万元、镇办投入480余万元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购置垃圾箱17659个,手推车681辆,转运车7辆;建成永丰镇辛岳村、石门镇东山村等四个垃圾处理站;建成石门镇刘家村、石坡镇新华村污水处理设施,保障生活垃圾、污水得到及时转运处理。

  加大人力投资,保障队伍建设。洛南县农村各类农村保洁人员达3000余名,负责农村街道清理、垃圾收集的实时监督等。实行“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定标、定酬”的“六定”工作制度,打造出一支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农村保洁队伍。

  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现存问题

  随着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出现了一批水清岸绿、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乡村。但是由于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等各种原因,全县大部分乡村在人居环境治理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村庄垃圾处理存在“死角”。县上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后,很多村庄有了集中堆放垃圾的地方,硬化后的街道上比较干净,街道两旁的住户、商户门前也还整齐,但一些不被人注意的位置、一些人员涉足较少的地方、一些远离村庄的沟渠、河沿,成为随意倾倒堆放垃圾的新场所,但少有管理人员发现,更没有人处理,变成垃圾处理的“死角”。二是对于垃圾回收箱的管理不够到位,部分村庄垃圾清理不及时。一般是由村委联系卫生部门拖运垃圾,在垃圾没有得到及时清理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垃圾的`随处丢弃。由于垃圾处理设施不足,无法满足垃圾分类条件,村民没有垃圾分类意识,对有害垃圾不能及时处理,处理过程中对生活垃圾进行深度填埋,也会污染土壤、地下水资源。三是垃圾处理没有形成村民共识。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体村民共同参与,需要每家每户的积极配合。但现实情况是村民常常不肯“自扫门前雪”,能除“他人瓦上霜”就更不可能了;近些年来,虽然村民素质得到提升,可是依然有一些村民受到传统生活模式的影响,思想观念的更新难以追赶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程度,有一部分“村民的卫生意识较为落后、整体,为垃圾集中处理增加难度。

  二是污水设施改造标准过低,明污转为暗污。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建了漂亮的公厕,部分农户家中也有了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但由于目前大部分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改建后的设施真正达到无害化标准者甚少。所谓的“三格式”,实际为直排式。生活污水绝大部分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了河道或排出室外空地后任意渗入地下,少部分经化粪池简单处理后任意渗入地下,严重污染河水和井水,从明污转为暗污,致使一些河道和水塘成了天然的集污池。

  三是厕所改建进程缓慢。目前洛南农村旱厕及简易厕所占绝大多数,到夏秋季节臭气冲天、蛆蝇成群,对地表水、地下水及大气带来严重污染。村民如厕观念落后,对厕所卫生条件不重视,甚至对于改厕过程有抵触情绪;相关政府单位、村委会对厕所改建政策宣传不到位,多数仅为村民大会口头宣传,导致村民不能实质性了解政策详情;农村排水系统落后,多为自修式排水系统,不能满足厕所改建需求。

  五、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有人管事

  农村环境治理一直以来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在治理的进程中,政府必须要是主导者。因此,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制。首先,各级政府要重视环境治理工作,按照各地经济、政治、环境的实际情况,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形成县、镇、村三级环形互动机制。其次,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各司其职,明确自己的职责,工作流程通畅。最后,办事情最后的基础是人,政府制定了政策,分配了任务后,执行的是人员。要使治理工作得到顺利进行,必须将治理的绩效与县、镇、村干部的考核成绩相结合,坚持重罚与高奖的基本原则,进而激励干部重视农村垃圾治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建立投入机制,确保有钱办事

  投资的不足,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解决农村垃圾问题的一个瓶颈性问题。首先,县级以上政府必须将本地农村环境治理考虑到每年预算中,必须占有一定的份额,然后划出一份专项款费,通过严格的审查和监督,有效的利用资金,采取多样的方法对乡镇、村落进行补助,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其次,政府一方的力量是薄弱的,环境治理的一系列运作需要大笔的费用支撑,可以进一步打开治理资金投入渠道,让投资主体多元化。坚持“县级扶持一点、镇办补贴一点、村组自筹一点”等方法进行资金筹集,按照“谁投资,谁承办,谁得益”的原则,结合新型农村的规划,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到垃圾治理中,实现投资多元化与企业化,从而建立起市场化的治理体系。

  (三)狠抓宣传引导,确保全民参与

  从辩证法可知,解决事物要看清其本质,找到事情的真正内因。在农村人居治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即内在原因是村民的环保意识缺乏。而要改善这一局面,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必须加强环保宣传。如:发放环保小册子、播放环保影片,定期开展环保宣传会,挨家挨户发放环保垃圾桶等,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环保宣传,做到从娃娃抓起,不断加强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让村民成为环境治理的主力军,积极参与村集体环境改建工程,比如修缮污水系统、改建卫生厕所、集中回收生活垃圾,从而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的产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