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而学生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也不乏接触一些影视作品,与其抑制,不如为之所用。这些丰富的影视资源,大量优秀影片把原本由文字表达的书籍的故事情节、内容,由演员来演绎成真实、形象生动的声像资料,学生就爱看、乐看、易看了。
原着是传统的文本着作,思想内容深奥,故事情节复杂。电影生动活泼,赏心悦目。用超文本的电子读物——影视资源可兼容传统文本着作,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欲望,能迅速提高欣赏能力。
原着在视听效果方面都无法挖掘学科知识本身的内涵,它对学生感知情绪和体验都存在一定的缺憾。这恰巧是影视潜在的优势。它丰富的功能弥补原着阅读的单调,而原着文本又补充与解释了电影提供的精美画面。
【活动目标】
1.通过影视导看,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在阅读文本和观看影片中品味电影和书籍两种不同文学形式的魅力所在,提高签赏能力。
2.通过影片的声影补充,带学生入情入境,深层次感悟作品,为写读后感提供了直接的情感线索,提高写作能力。
3.围绕书籍和电影展开比较,讨论,辩论等活动,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活动形式】
1.电影的导看
给学生播放影片片断,并设个悬念,“欲知结果如何,请同学们看原着”。刚看了影片,已经知道了一些内容,但中途却停了下来,这时很多学生势必想知道剩余的内容,这就吊起了他们的胃口,激起了他们继续看下去的兴趣。
2.在学生阅读完原着、观看好影片之后,进行观后感的写作
写读后感,是很多孩子的弱项,大多数都会将书本主要内容描述的非常清晰具体,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电影,带给孩子的是直观的感受,视觉的冲击,在此基础上,对观后感的写法进行了稍微的指导,当你看完一部电影,对其中的一段(节)现象产生一些联想、感慨,把它写下来,形成文章,这就是观后感。观感结合,以感为主。
3.好书好影推荐:
让学生将所阅读的书籍结合电影用自己的话改编后,配合PPT讲给大家听,同时也配上自己的见解,引导其他学生读原着,并及时地将书籍看完,能熟悉其内容,激起观影的兴趣。
4.比较影片与原着的不同,培养鉴赏能力。
影片与原着毕竟不同。阅读原着,看的是文字,培养的是学生分析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观看电影,看的是像,听的是音,其实这还不是真正的“阅读”。况且用文字能表达的内容不一定就能用图像来表达,而图像有时所表达的效果也是文字所不可比拟的。将书籍搬上银幕,首先就要进行改编。这样影片中的内容就会与原着产生许多不同。这不同其实是编导们的艺术见解,这些内容恰好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等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5.角色表演,加深理解。
对看过的影片中,学生认为改编得不好的情节、场面,我们安排他们自己来编,自己来导,自己来演,自己来评。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原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个细节,遇到不同意见,相持不下,就去查资料,时间紧张,在学校完不成,拓展到课外进行交流。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时,面对不同组的不同版本的“表演”,大家评论得也很激烈,与不同的多个小组交流。深深地理解了内容,通过亲身体验最终明白,编导、演员不是那么好当的,都需要很扎实的艺术功底。
6.辩论
将整个观影和阅读的过程中的收获,再加上去课外搜集资料进行整合,来完成这个辩论,过程中学生的搜集,整理,整合,说话的能力得到提升。
【活动对象】五六年级学生
【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以作业评价为主,如“观后感作业,电影海报、微信群共读、好书推荐卡、读写片段”等,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热情来给出最后的评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