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全面展开,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努力根据市场的需求办出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必须根据现有大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的管理模式,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本次调查以我系本科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走访、学生座谈会、辅导员座谈会、文献查阅等多种形式调查学生工作现状,研究我系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对现行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针对问题给出建议和措施。
一、我系学生管理现状
我系现有专职辅导员二人,兼职辅导员四人,全部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生学历一人,研究生五人,五人年龄在30岁以下。我系现有四个本科专业,在校人数约1200人。我系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制定了许多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成效显著。尤其是在校园文明建设、学风建设方面取得过比较好的成绩。但随着我系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发展,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方法、手段都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某些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其突出表现在:
1. 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以管代导”的现象仍较普遍,强调单一的管理模式;学生因而缺乏个性和适应社会多种变化的能力,缺少创新精神。
2. 教学改革与学生管理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有机的统一体,随着弹性学分制、分级教学的实施,班级的概念日趋淡薄,但建立在班级基础上的管理落脚点并未改变,加之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缺乏有效沟通,使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真空。
3. 管理的时效性较短,如在校园学风建设活动月中已基本消失的一些不良行为,如“课桌文化”、早餐进课堂、上课迟到等现象,目前在我系又有回潮,说明在管理中缺乏持续性,管理未能达到唤醒学生自我约束的目的。
4. 后勤社会化后,后勤部门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理顺,特别是学生公寓管理亟待加强,公寓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应进一步加强。
5. 互联网给学生管理带来严峻挑战。我系有些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晚上玩游戏造成白天上课睡觉,学习主动性大大下降,甚至有些同学逃课上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上课玩手机的大有人在。
6. 我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受学习和就业压力、人际交往障碍、家庭和经济贫困等诸多因素影响,许多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个别学生有严重的自闭倾向,思想过于偏激。
7. 我院学生恋爱现象较为普遍,恋爱动机、爱情观及恋人间的行为举止存在诸多问题。
二、加强学生管理的措施和途径
1. 更新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大学生既是管理对象同时又是管理主体,学校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强民主意识,增强平等、服务、公正、创新意识。要尊重广大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和他们的民主权利,在工作中应淡化权力意识,多一点感化与引导,少一点生硬与高压教育,尊重学生思想自主,坚持学生自我教育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要正确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要以一种标准来判断学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变以往包办过多,管得过死的管理模式,构建全新的大学生管理理念和体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营造一个开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正确的理念和创新能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教育是学校的主要职能,学校管理活动必须围绕这一职能来进行,管理过程要与教育过程结合在一起,从本质上讲,管理就是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自觉活动。要使大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大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行政管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管理与思想教育是相互联系的、相辅相成的。重教轻管的结果只能使管理工作难以落实,思想教育就会软弱无力。只管不教,管理就会变成单纯的行政指令,缺乏恒常性。学生日常的行为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手段,更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措施。如加强学生在校文明行为的教育,就是通过长期推行一种合理的可行的规章制度,使学生产生定势心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渐渐地使行为取向与管理目标一致,从而养成良好品质。管理目的达到了,教育效果也实现了。
3. 实施分层次的管理模式
大学生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大学过程,贯穿着不同层次的教育管理内容,一方面从大学过程的每个学年来看,其不同年级均有着不同的侧重和要求,另一方面,人的特长、兴趣、爱好不一样,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在管理中应注意个体的差异,因人而异,使学生的个性和专长得到充分发展,潜力得到充分发掘,应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防止“一刀切”。如对一年级的新生,从入学开始辅导员就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常规管理,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上,强化校纪校规的教育管理,让学生们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良好的品质。各学院应建立院史馆或荣誉室,让新生一进校就亲眼目睹学院的发展史和取得的成果,以增强其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大二、大三学生,由于他们各方面已比较成熟,则应以导代管,尽量给其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辅导员以指导为主,学生以自己管理自己为主,引导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并严格执行学校的有关规定。分层次的管理模式能真正使我们的管理工作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加强了管理,针对性提高了,管理也出效果了。
4. 加大寝室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
后勤社会化以及教学管理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政策都对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实行弹性学分制,分级教学以来,原有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而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主要场所――寝室,则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大,它不仅仅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场所,更是良好学风形成的最基层单位。寝室氛围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着一个单元,甚至整个院校的校风校貌,所以学生管理工作的侧重点应从班级转移到寝室。加强寝室建设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是进行文明寝室建设的基础。学校应明确规定学生租住学校宿舍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每位新生一入学就应与分院签订一份《自律协议书》,其内容为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协议书》在激励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同时,又对学生不良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大学生大多数已年满18周岁,是法律意义上的合法公民,理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搞好寝室建设另一重要环节是选好寝室长,寝室长不仅仅是负责安排好寝室的卫生和值日工作,还要管理好寝室成员的各方面表现,带动全体成员积极向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分院可适当选派团、学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担当此职,认真抓好寝室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来考察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各方面表现。
院学生会和团委还应积极组织以寝室为单位的各项竞赛活动,如定期公布寝室的卫生成绩、大学英语4、6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各项活动的获奖率等,以寝室建设为切入点来不断地提高全院的校风校貌,把寝室真正建设成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针对公寓社会化后入住公寓学生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在公寓中成立临时党团组织,发挥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每楼层为单位,成立不分年级、专业的党小组,以每幢公寓楼为单位建立临时党支部。让学生党员承担责任,成为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的核心,在工作中对他们进行考评,在工作中锻炼、教育他们。目前由于我校宿舍紧张,辅导员进宿舍还有一定困难,但辅导员应定期召开舍长和党小组会议,对宿舍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5. 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把握“网上”主动权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学院应使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立学生信息反馈网络,及时接受和反馈学生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水平。学院通过信息反馈网站及时公布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如学风建设情况通报,校内重大活动安排,学生获奖、处罚通报、热门话题、就业信息等多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随时了解到学校实施教育和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不断完善学生工作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学院通过网络还可以收集学生有关吃、住、行等后勤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地保证了后勤和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参与学院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了其主人翁意识,学生通过信息反馈网站与院方领导及有关部门进行交流、沟通,达到共识,化解了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难点、焦点问题,对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信息的安全与高技术犯罪以及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问题也日益突出。但是不能因为网络的负面影响而不让大学生上网。客观现实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注意网络发展的趋势和所产生的社会道德问题,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涵,甚至可以考虑在网络上以讨论会的形式开课,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对沉湎于网络游戏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提高自控能力。
6.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爱情观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除采取心理健康进课堂、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卡片等措施外,分院还应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等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心理自我调节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导,有赖于教育的三级网络--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完善。校级心理健康机构应由专职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管理,组织协调校、院学科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等人力资源,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
院级心理健康组织,应由分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政治辅导员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组,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分院及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恶性 事件。学院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的态度,在明晰了大学生错误的恋爱观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积极疏导大学生感情困惑,引导学生端正事业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的恋爱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要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人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促进个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大学管理者管理创新的出发点与归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