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是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为广汽集团设定的改革截止日,届时,广汽集团将完成全面改革,各职能部门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并或分设,在确保埃安相对独立运营的同时合并机构、精简流程,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如今,这一日期即将到来。广汽是否已完成全面改革?其在“番禺行动”不久后便与华为进行深度合作,又是否令“不讲灵魂”的广汽集团获得新生?
从华为智选车的销量(M5的月销量2000辆左右、智界S7的11月销量为315台、享界S9销量回落到千台、尊界订单量成谜)来看,不在智选车行列的广汽,又怎样能借助华为“封神”“造神”?自研不力、华为来凑,“番禺行动”真的可以让广汽重现辉煌?
新能源市场的火速发展,给燃油车为主的广汽集团来了个“措手不及”,令其在转型进程中顶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前行。
这一方面,是造车新势力的凶猛以及“电比油低”比亚迪等车企的“不按常理出牌”;另一方面,2021年6月,在上汽股东大会上,面对股民“上汽是否会考虑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的提问,刚刚续任上汽董事长的陈虹表示:“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上汽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上汽陈虹抛出的这一“灵魂论”,一度让广汽等也跟着“不出卖灵魂”的论调走。
而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时间来到2024年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下半场,一份七大车企的财报对比不胫而走。偌大的广汽集团,竟然在业绩上不敌“面包车”起家的赛力斯。
其中,2024年上半年,广汽集团营收同比大跌25.62%至458.08亿元,净利润暴跌48.88%至15.16亿元。在七大车企中,广汽营收和净利润排名均垫底。而同期,赛力斯的营收和净利润均暴涨,分别为650.44亿元、16.25亿元。
这一对比,可以说鲜活地说明了“灵魂”与“业绩”的关系。赛力斯如果不是抱住华为的大腿,又怎么会有朝一日在财报业绩对比上高出广汽一截?
这也正是广汽的难题所在,既需要降本提效、尽快给到市场一个好看的“业绩报表”,又亟须找到那个能“救赎”自己的“贵人”。
毕竟,单靠广汽自己打拼,已经证明难以突出重围。何况,新能源的下半场,连比亚迪都开始注重智驾体系的建设,甚至提出了智驾平权的口号。
此情此景之下,广汽急了;想当年说出“出卖灵魂”论的冯兴亚,更急了。
冯兴亚急了
“番禺行动”实则降本、销量目标过于保守
11月15日,广汽集团正式对外发布“番禺行动”。冯兴亚对外表示:“广汽集团新的转型变革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我们将砥砺前行、不负众望,未来3年为大家呈现一个全新的广汽!”
此举看似广汽给内部员工和外部尤其是资本市场打气。事实上,这也是不得不的“下下策”。
因为,就在“番禺行动”前一刻,广汽10月30日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其营收为282.33亿元,同比下降21.73%;净亏损达13.96亿元,同比下降190.4%。而前三季度,广汽总收入为740.4亿元,同比下降24.18%;累计净利润则只有1.2亿元,同比骤降97.34%。
如此难看的业绩,与其不采取任何行动坐以待毙,不如大胆变革尝试“力挽狂澜”。这或许正是“番禺行动”背后的根本驱动力。
实际上,将集团总部搬迁到番禺,难道就能迎来一个“全新的广汽”?难道就一定会成为胜利的“大本营”?
实则不然。梳理“番禺行动”的“内容梗概”可知,未来三年,挑战自主品牌销量200万辆、至少22款全新产品;品牌焕新、科技领先、国际市场拓展;一体化组织改革、重新梳理产品开发流程、推进二次混改、吸引高水平人才加入、研发和产业化再投500亿元……
这个3年200万的自主品牌销量目标,或许相对于要投入的500亿元研发、产业化支出,显得过于保守。毕竟,新能源一哥比亚迪,上无背景、下无靠山,却仅在2023年就做到了销量302.44万辆。
何况,竞争高度白热化的新能源市场环境下,三年22款车型亦算不上车海战术。尤其是在智能电动汽车迭代加速的当下,在3年时间里凭借22款车到底能打还是不能打,市场自然会给出答案。而22款车又能否实现3年200万的销量目标,也需要打个问号。
毕竟,时代在变,市场在变,未来格局也在变化。
当然,从广汽集团总部搬到番禺这一决定的做出,或许就某种程度上说明冯兴亚这位广汽的“少壮派”显然着急了。
着急的不是总部搬到哪里,而是广汽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或许是出于这种“迷茫”,也或许是看到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广汽集团的销量目标方才显得过于谨慎。
然而,即便是在“番禺行动”的降本下,广汽能否实现增效、能否有效提升在新能源市场尤其是智能化下半场中的品牌影响力重塑,仍然是个未知数。
可以笃定的一点是,广汽的这一销量目标,并未给予资本市场和业界以足够的信心。何况,广汽在“卧薪尝胆”之际,更多的新老车企正在一线奋力厮杀。
过于保守的销量预期,恐怕不仅无法带来突破,反而可能陷入“守旧”的泥潭,缺乏在市场竞争中的底气与士气。
简言之,“番禺行动”看似是广汽“将自己逼上梁山”,但其效果终将取决于能否在创新与降本之间找到平衡,在自研与合作中寻得合力,进而在激烈的新能源市场智能化下半场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为“灵魂”论辩
自研不力、华为来凑?
与“番禺行动”相伴“同行”的,或许还有广汽高层思想上的一番革命。10月28日,冯兴亚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了他在《财富》世界500强峰会的访谈视频。
视频中,他解释道:“前几年,自动驾驶技术被视为遥不可及的核心竞争力,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我现在认为它已不再是‘灵魂’。”
而这一表态,对应的,则是紧随其后的广汽与华为的深度合作。在其微博发布的两天后,2024年11月30日,广汽集团与华为正式签署深化合作协议,宣布将在传祺、埃安和昊铂之外,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
这个品牌的推出,被认为是弥补广汽在智能化和高端市场上的技术短板。而广汽与华为的合作,往简单了说,是华为助力广汽新品牌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而往深了看,实际上也是华为解决方案合作模式在广汽身上的全面落地。
换言之,虽然华为不可能再去为广汽打造一个专门的“界”字辈车型,但是或许会拿出更多的“真枪实弹”来全面加码和赋能广汽的智能化,借此帮助广汽塑造一个具有独特市场定位的、智能化元素满满的新品牌。
这个全新品牌,暂时可以这样加以分析和预测,即,依托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人车合一生态系统建设上的独特优势,加速广汽集团在智能化、网联化领域的布局。
事实上,广汽旗下的、昊铂的智驾技术也可圈可点。但是放在广汽的大局观里,广汽还是要从里到外,与华为合作进而“孵化”出一个能有更高溢价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新品牌。
这或许正是广汽与华为深度合作的原因所在,也是华为解决方案合作模式落地广汽的底气所在。广汽不缺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华为不缺智能化创新技术,双方一拍即合的背后,实则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大进步。
当然,某种程度上,华为的合作入主,也可视广汽智驾的“救驾者”。因为,广汽实际上已经有自研团队,但是却搭建了两套分工不同的自研“班子”。
而就在“番禺行动”不久,据其他媒体报道称,广汽整合智驾自研,X Lab量产员工被智驾技术部收编。
这也不难理解,虽然广汽集团不断强调自研的重要性,但在实战中,却始终未能在智能化领域为其量产车带来十足的智驾竞争力。
而面对竞争日益惨烈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下半场,广汽也不得不转向华为,借助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领先技术,将自家自研团队与华为智能化赋能相结合。
以尽最大可能补齐短板,为其三年目标打好根基,确保智能化进程上的可持续推进。
广汽的未来
不应只靠“番禺行动”+华为赋能
广汽曾经拥有过辉煌的历史,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上稳居国内领先地位,且在一些细分市场中也有所突破。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尤其是智能化浪潮的袭来,广汽在这一波行业变革中处在了被动的状态之中。特别是智能化上,广汽虽然前有传祺、左有埃安、右有昊铂,相较于一些同级对手并不逊色。
然而,看似表面平静如水,实则一众车企的“搅局”,广汽管理层的心中或早已“兵荒马乱”。
因为,智能化的战场上,稍微显得迟缓,就会落后“挨打”。尤其是面对蔚小理、比亚迪、吉利(极氪)等迭代速度日趋加快的车海战术,船大难掉头的广汽,如何能赢得智能化的下半场?
何况,智能化正是汽车行业未来的主战场。广汽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和发展,尽管在过去两年未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错失了发展蜕变的黄金时代。但是,“风水轮流转”,今日的“悬梁刺股”,或许能通过借“华为”一臂之力,换取明日的“卷土重来”。
何况,有华为解决方案这一仅次于智选车的合作模式的深度赋能,加上双方在更多战略和细节方面的合作加持,或许,能为广汽“解一时之渴”。
至少,会在智能化的道路上,少走不少弯路。同时,也会让其自研团队有更为明确的分工和研发方向。
然而,华为毕竟只是外部合作伙伴。一如目前问界也遭遇销量之困(M5的月销量仅为2000辆左右)试图通过双重上市来出海求变、智界S7的11月销量为315台、享界S9销量回落到千台、尊界订单量成谜,华为可以“造神”,但并无“法力”让合作车企和车型持续“称霸”市场。
因此,如将“宝”全部押在华为身上,也非明智之举。
此外,广汽的未来终究不应该是“番禺行动”的“开花结果”。总部可以搬迁,但“番禺行动”带来的“全军士气”的打击却是一时半会儿难以修复的。
尽管如今“番禺行动”已成既定事实,接下来,广汽要做的,除了在造车上下功夫,在降本提效上做功课,还需要在“人和”上“紧抓不懈”。
毕竟,人心才是核心战斗力。人心涣散了,队伍就不好带,翻身仗还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