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_雾l髓 浅谈古诗接受中的兴味引导 ◎刘日良 接受理论认为一个文学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 常通过某一特定的接受心境而展开。毕竟“文学意义的生 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 成在某种程度上要关注“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反 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 古诗教学中,古诗兴味的发生 映了文学从创作到接受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规律”。由此 合作,增强合作的互动性、参与性。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中发现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以便纠正,从而得出正确 相互作用而获取信息传递,进入互动学习的动态,从而较 的、总结性的知识或学习方法,使适当合作“有展示、有 好地完成学习目标。笔者有意识建立以同桌为基础的合作 评价、有效果”。 小组学习法,通过共同商量、回答或相互补充,真正创造 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笔者让学习小组组内 出具有活力的情境、紧扣学习目标从而圆满完成任务。或 分析课文中烛之武、郑伯、晋侯的人物形象,每个小组都 采用切接教学内容分工法,即:语文教师根据授课内容, 要由本组的“发言人”综合梳理本组观点后对合作学习成 将学习任务切分成作业单块,并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部分 果进行阐述,或者口头表述,或者借助多媒体课件,或者 任务去完成,通过成员间的相互请教,集中讨论,最后形 利用实物投影,或者直接放映相关视频资料,形式不拘, 成统一结论。或举办探究的辩论法、竞赛法等等,不但培 但求有理有据,表达简洁扼要。而后由笔者做总结性的点 养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 评。点评中,对选出的优胜小组进行鼓励,借助这种激励 学生的认知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笔者组织合作 方式,让高中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得 学习必修三教材“文明的对话”专题时,先给两节课让学 到提高。通过这次合作学习,学生在交流讨论烛之武的形 生独立完成、明确目标,然后同桌互相检查、商讨,予以 象时,对“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补充完善,接着小组之问多向互动,轮流审阅别人的作 中的虚词“也、犹、矣、也已”的表达情感的作用加深了 业,看结果谈原因;教师巡视,个别抽看,有时借实物投 认识。 影的方式展示小组的优秀者。这样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总之,“适当合作”作为新的创新教学手段,关键在 充分互动,整个课堂教学没有了往日的沉闷气氛。 于“适当”、有效,一节课不能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效, 三、合作学习实施后的总结 哪怕是一点、“一得”。语文教师要及时做好反思与总 及时对合作小组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是检验 结,纠正缺陷,弥补不足,为今后的课堂高效教学进一步 合作学习模式是否见效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促使合作学 奠定坚实的基础。 习走向深入的有效手段。语文教师应在课堂评价指标的基 练掌握组织学生自我陈述、组内和组间等互评与 合的动态评价形式,引导学生在互评与点评过程 (徐进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226600) 备 看来,古诗阅读关注古诗文本本身的“意义空白”或“意 乐有趣。 义未定性”,并找到合适的途径,就能更好地发现古诗的 兴味。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论如下: 一三、文本间性利用 文本间性又称“互文性”或“文本互涉”,它强调“任 言语变换对比 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文本的意义是在与其它 古代诗歌言语、韵律、意象、情感等都具有很强的 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古诗作为语 、审美特性,其意义十分丰富。“微尘中有大干,刹那间见 言特别精练的艺术作品,就诗中的典故而言,就需要与其 终古”,古诗每一个语言符号都具有丰富的意蕴,让学生 他的诗文交互参照,从而形成准确的审美感受。这里阐述的 在语词的变换对比的自读自悟中,发现诗歌言语本身存在 文本间性的利用,主要着眼于用典之外的古诗作品的交互参 的意义空白或意义未定性,比起教师的一味讲授,更注重 照。通过古诗乃至古文文本的交叉阅读,引领学生发现诗歌 学生的体验思考,能有效开发学生对言语的“差别感受 文本的意义,品出其中的意味来。比如学习杜甫的《登岳阳 性”,使学生“‘言语的耳朵’变得更加灵敏, ‘言语的 楼》,我们可以将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联系起来 眼睛’变得更加明亮”。比如我们从诗歌的修饰语入手, 改变被修饰对象的数量、状貌、性质等,从而与原诗产 生强烈的反差,就能突出诗歌本身选词的“美”来。杜牧 《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有人就质疑:“千里 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杨慎《升 庵诗话》)教师不妨将“千里”改为“十里”,然后由学 生议论品读。学生一旦明白这是夸张的艺术手法,侧重表 现的是江南春天充满盎然的生机,而杨慎的观点纯属非艺 术视觉的曲解,学生也就在比较讨论中读出“千里”背后 诗人满眼的生机和快意的心境,也就真正领略了诗歌潜在 的“意味”,获得阅读的愉悦。从课堂实践来看,比较阅 读易使学生掌握古诗言语的奥秘。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 其初始的接受状态总会由原先的“面无表情漠然以对”转 到之后的“恍然大悟跃跃欲试”,这就是言语变换对比策 略带来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意象触发联想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 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是由多个广义上的意象及艺术形象组合而完成的。学生 接受古诗的过程其实就是与诗歌意象交互渗透的过程,它 是一种审美的过程。从意境的结构上来看,古诗既有“实 境”(逼真的景、形、境),又有“虚境”(就是由实境 诱发出来的审美想象空间)。古诗兴味引导强调的就是从 意境的特征出发,引导学生由“实境”(又称真境、事 境、物境)而入“虚境”(神境、情境、灵境),调动 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挖掘言语的空白,以达到“入境 同情”、获得诗味的目的。比如读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 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根据出墙红杏这个实境,教师 可以设计:“园中春色如何”“其他花儿开得如何”“门 前台阶为何长满青苔”“诗人心境如何”等问题引导学生 通过联想想象,填补诗歌的语意空白,进而拓展为新的审 美空间。满园的春色,红杏一枝出墙来,一组新的审美意 境的展开,不由让人顿悟有美好的东西总是关锁不住的哲 理。园门之前游人稀少,而诗人想欣赏园中美景却不得, 这份矛盾恰让人真切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的东西无人欣赏珍 惜而遗憾的情怀,这样由情境而体会情感乃至哲思,就能 把诗句的意蕴解读出来。诗有味,学生的阅读自然也就快 读。杜诗的意境雄浑厚重、李诗的意境则雄奇瑰丽。杜诗选 择的语词色彩上就染上一层冷色调,如“老病”“孤舟”, 因此情感以悲为主:李诗“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 上接行杯”等句想象奇特,同时融入的诗人豪放喜悦的情 怀,快意的主调十分鲜明。这二诗的交互阅读可以更好地理 解杜甫诗歌那份经战乱之后背井离乡的忧患情怀,而学生对 古诗意味的习得印象就更深刻,留存的时间越长,其审美的 效用也就越持久,学生读诗的兴味也就更浓。关注文本间 性,注重语词性质的发掘与思想内容的体悟,就能让学生达 到“艺术的意味世界”。 四、情境还原品味 情境还原就是将古诗凝练的文字中包含的人物、故 事、情感以某一情境的方式再现出来,还原回最可能接近 文本的情状或意义,以引起学生丰富而新奇的阅读感受。 诗歌是凝练的艺术,诗歌话语里的空白经还原才能更好地 展现文字所具有的张力,完成诗歌审美的接受。比如《于 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明・李攀龙)中“秋色遥看入楚 迷”一句,如果从“迷”字入手,设问:什么人什么事、 怎样的情境、为何而迷?还原诗歌创作的原始情景,就能 理解“迷”字的双关含义,读懂诗人在秋雨迷蒙的景色中 为前途迷茫而发出的感慨,也读懂了末句“白云相送”的 那份无奈与凄凉。立足诗歌文字符号的情境还原,启用了 联想、想象、直觉、下意识等心理力量,让学生去触摸言 语本身的色彩、情态、品质,更有利于发现文字中所含的 语义、意境或句法上的空白,通过自我言语去再现故事、 体悟情感、发现韵味。 古代诗歌是个丰富的文化宝库,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如 果从古诗语言、意象、思想、情感等多维度去品味朗读,抓 住古诗本身的言语特征及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意 义空白,完成整个诗歌美学的接受过程,就能更好地激发学 生的阅读趣味,从而培育古诗趣味阅读的品质。 参考文献: [11 1 ̄・诗词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刘El良温州新星学校325800) 2014.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