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情介绍
马鞍山位于安徽省最东部,横跨长江两岸,毗邻南京、合肥两大省会城市,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箭头”,马鞍山市于1956年10月建市,现总面积4042平方公里、总人口230万,其中市区面积35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60%,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座工业之城、港口之城、绿色之城、文明之城,是一座既充满生机和活力,又富有历史底蕴,集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城市。
马鞍山城市依山环湖临江而建,人文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同时拥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等荣誉。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马鞍山生活质量竞争力列全国第9位。马鞍山是一个移民城市,文化特征开放包容,市民素质较高。社会安定和谐,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率达97%。马鞍山现已成为扬子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新材料基地、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1个省级台湾工业园和一批特色园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政策、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配套政策效应在这里相互叠加;综合投资成本仅为上海的50%,仅为南京市的75%。马鞍山是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被评为2009-2010年度全国外贸百强城市和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百佳商业城市。现有安徽工业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所,拥有中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4个,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1所、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4个。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78
人,在全国同等规模城市中居前列。
50年来,马鞍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值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达到长三角中等城市发展水平。当前,马鞍山正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实施工业主导、城乡一体、创新推动、开放带动、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推动一江两岸协调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确保“十二五”持续走在全省前列。马鞍山,1956年10月建市,现辖三区三县,总面积4042平方公里,总人口230万。城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距江苏省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30公里,205国道、314省道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宁安高速城际铁路和马芜、宁马、合巢城际高速公路构成了快捷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宁铜铁路贯穿全境,与京沪、京九、皖赣、京杭等铁路干线交织相连;马鞍山港是天然深水良港,为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国家一类口岸,对外籍轮船开放,是大陆首批对台开放直航的港口之一。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的中心地带,地处长三角经济圈顶端,城市东、北部与江苏南京接壤,是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交汇点,是长三角经济协作会成员城市,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是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排头兵,是一座新兴的工业之城、港口之城、诗歌之城和文明之城,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前沿。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马鞍山已由当初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一跃成为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城市”、“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最佳商业百强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多项称号,2009年入围新中
国成立六十周年60个“城市发展代表”行列,是中部地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
多年来,马鞍山按照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和储蓄等主要人均经济指标,一直位居安徽省城市前列,接近长三角城市中等发展水平,2010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22900元,农民纯收入突破8740元。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市第八次党代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一江两岸协调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会议精神,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奋发图强。
马鞍山经济实力雄厚。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65%以上,现已形成以钢铁为龙头,汽车、电力、化工、机械、建材、纺织、食品等多门类工业发展体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6项经济指标增幅高于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建立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大型生产基地。现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国家级新材料基地、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建有省级台湾工业园、台湾科技园、台湾农民创业园和刃模具机床产业园,为全市聚集了近百家软件和动漫企业,软件动漫、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群加速形成。马鞍山有着悠久的历史。5300年前,这里就是先民繁衍生息,农耕文明的聚集地。唐朝伟大诗人李白一生多次游历马鞍山,留下了《望天门山》等5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和“骑鲸升天”、“跳江提月”等许多神奇的传说,马鞍山成为世界李白文化研究中心。马鞍山各类名胜古迹多达100余处,东吴右军师大司马朱然墓被列入我国20世纪80年代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凌家滩古文化遗址被列入我国20世纪90年代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中华玉文化发祥地。1989年起马鞍山市每年都举办“中国李白诗歌节”,吸引海内外人士前来经贸洽谈,以诗会友,2005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中国诗歌节。马鞍山市已先后与加拿大哈密尔顿市、日本伊势崎市、韩国昌源市、西班牙阿尔冈达•德雷伊市、澳大利亚高嘉华市、美国盖尔斯堡市、墨西哥特拉内潘特拉市、阿根廷萨帕拉市结为友好城市。
当前,马鞍山以“勇当皖江城市带的箭头,敢在融入长三角中带头”的气魄和“聚山纳川,一马当先”的马鞍山精神,正抢抓皖江城市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融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一周年的重大机遇,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创造马鞍山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 城市宜业宜居。多年来,马鞍山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是我国中部地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还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国家科技进步城市”、“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最佳商业百强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全国外贸百强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多项称号。城市依山环湖临江而建,人文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8%。200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马鞍山生活质量竞争力名列全国第9。2009年入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60个“城市发展代表”行列。
● 区位交通优越。临江近海,承东启西,是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最佳交汇点。市区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28公里,目前车程需40分钟,通往机场的又一条快速通道今年下半年建成通车后,仅需25分钟。已经开通的沪宁高速铁路南京站距离马鞍山不到20公里。宁安城际铁路正在建设,建成后马鞍山到南京只需15分钟,到上海只要一个半小时,到北京只需3个小时。沿江高速穿城而过,到上海、杭州只需3个小时车程。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正在建设,2012年底将全面建成通车,与周边城市的距离将进一步拉近。长江黄金水道、芜申运河在此汇集,马鞍山港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国家一类口岸、全国首批对台直航的63个港口之一,已实现对外籍船舶开放,支线定期班线全面开通,前不久入选2009-2010年度全国外贸百强城市。
● 产业配套强劲。工业占经济总量六成以上,全市已形成钢铁制造、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六大优势主导产业。马钢是全球最大的火车车轮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H型钢生产基地。华菱重卡是中国自主创新品牌60家行业最具成长力的企业,星马汽车产销量占国内市场份额50%左右。近年来,国内外一大批外来知名企业纷纷落户马鞍山,建立了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大型生产基地,如华东地区最大的球墨铸铁管生产基地、产量处于国内前列的优质炭黑生产基地、亚洲最大冰淇淋和液态奶生产基地、正在建设的亚洲最大肉制品生产基地等,使马鞍山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配套协作更为密切。同时,国家“863”新材料基地建设成果丰硕,新光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集群效应显现,以现代物流、金融服务、软件及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游戏动漫、休闲旅游、商贸流通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呈现蓬勃发展势头,马鞍山作为长江流域产业集聚区、服务配套区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 科技资源丰厚。现有安徽工业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所,拥有中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3所、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重点实验室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职业教育发达,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1所、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4个,年培训能力达万余人次,现有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30万人,全市科技人才总量达17.4万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10人,在全国同等规模城市中居前列。连续六次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是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1.5%,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
● 发展环境良好。毗邻发达地区但地处中部省份,不仅拥有中国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而且享受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综合商务成本只有发达地区的二分之一。现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新材料基地、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1个省级台湾工业园和一批特色园区。
正在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的马鞍山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面积131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面积为15平方公里,可为产业转移提供优良的载体平台。马鞍山水资源充足,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发展临港产业条件优越。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330万千瓦,发电能力居安徽省第二位,能够为承接国内外大项目、大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电力保障。社会安定和谐,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率达97%。政务服务优质高效,是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 对外合作深入。以观念对接为先导、以规划对接为引导、以产业对接为主题、以体制对接为根本、以要素对接为关键、以利益共赢为核心的思路,主动与长三角经协会成员城市开展合作,已就长三角园区共建、现代物流业整合和提升、金融合作和医疗保险合作方面进行了有效对接。特别在宁马同城化方面,与南京市在规划与基础设施、产业、体制机制、旅游合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科教与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对接与合作,2010年5月份,两市政府还签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合作框架协议》。在2010年11月19日召开的长三角园区共建合作专题推进会暨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成立大会上,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正式加入了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马鞍山市已先后与加拿大哈密尔顿市、日本伊势崎市、韩国昌原市、西班牙阿尔冈达德雷伊市、澳大利亚高嘉华市、美国吉狮堡市、墨西哥特拉内潘特拉市、阿根廷萨帕拉市结为友好城市。
● 产业承接重点。通过着力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积极吸纳其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自主创新,重点承接配套产业转移,加快提升钢铁制造、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精细化工和食品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加快提升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转移,进一步改造提升造纸印刷、金属制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和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资本扩张,加快发
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以及面向农村的服务业。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2011 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18 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把马鞍山建设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高端承接区、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全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改革试验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