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优势
洛阳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不但最早进入文明时代,而且在以后的长时期里,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王朝建都洛阳,累计建都时间长达1500余年,洛阳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而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城市建设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明,给洛阳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洛阳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0余处,其中龙门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一、洛阳片区大遗址群
洛阳片区大遗址群,包含了自夏商至隋唐三千年中华文明与文化起源和发展阶段的大规模遗存,价值突出,分布密集,规模宏大。分布在洛河沿岸的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兴衰,是我国早期都城遗址最杰出的代表、流传至今最重要的遗址、中华五千年文明最重要的物证。邙山陵墓群汇集两周、两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古代墓葬,有数十万之众,号称\"无卧牛之地\"。邙山是全国著名的地下文物宝库,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二里头村附近,其时代距今3800年至3500年,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规模最大的城市。该遗址1957年被发现,经考证为夏都斟鄩所在地,号称华夏第一王都,标志着华夏民族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步入文明时代,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证。以该遗址文化内涵为代表而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填补了我
国考古史上夏文化的缺环,是河洛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王都建设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偃师商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位于偃师尸乡沟一带,面积约20平方公里。1983年被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发现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国外学者将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与十九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小亚细亚发现的著名的特洛伊古城相提并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列为1983年世界十七大发现之一。偃师商城作为商代早期城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都城,规划周密,布局合理,总结了我国自仰韶文化晚期开始的造城经验,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东周王城遗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东迁洛邑,建都于东周王城。东周王城的规模、布局和演变,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二十世纪50年代,文物考古工作者为寻找东周王城的踪迹,根据文献记载,在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涧河东岸的小屯村发现了汉河南县城遗址,并在其外围找到了沉睡地下两千多年的东周王城遗址,进而摸清了东周王城的具体位置、布局和范围。以后,又多次在此古城有重要发现,特别是近几年在王城东部发现了大型车马坑和大型墓葬,解开了东周王城陵区之谜,为了解东周王城的全貌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汉魏洛阳故城:在洛阳市东10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下,埋藏着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遗址,人口最多时曾达到100万,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汉魏洛阳故城。汉魏故城始建于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沿用,至唐初废弃,前后达1500年之久,其中作为都城时间近600年。该遗址现存有内城、宫城、金墉城、外郭城、永宁寺、太学、辟雍、明堂、灵台等重要文物遗迹。
隋唐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两代的都
城。\"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这一文献记载说明了东都洛阳城的规模和布局,以后又经多次增修,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自隋炀帝迁都至此,该城作隋都15年,唐都60余年,到五代、北宋仍作陪都,先后称之为洛阳宫、东京、东都、神都;后被金人所毁,其沿用时间前后达500余年之久。
邙山陵墓群:邙山陵墓群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全国最大的国保单位之一。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占地面积756平方公里。地跨洛阳市所属的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瀍河区、洛龙区、偃师市、孟津县七个区县。邙山陵墓群包括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等6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初步统计至少有24座帝王的陵墓、330座现存墓冢分布其间。以邙山陵墓群为中心辐射至附近区域的陵墓群体,构成了洛阳作为中国历史十三朝古都重要的陵墓遗产。
国家文物局对洛阳片区的大遗址保护非常重视,首批确定的全国重点支持的36处大遗址,洛阳就占4处(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邙山陵墓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100处大遗址名单。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把隋唐洛阳城和偃师商城确定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大遗址保护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2007年3月,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政府联合在洛阳召开大遗址保护现场会,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省委常委、副省长孔玉芳同志亲自出席会议,并为定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奠基。洛阳市紧紧围绕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创造性开展工作,大遗址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定鼎门遗址区、阊阖门遗址,偃师商城西城墙保护展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各工地狠抓工程管理和工程质量,严格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努力打造精品优质工程,阊阖门遗址主体完工,2008年花会期间对外开放,其他保护工程也在积极实施中。伴随大遗址保护工程的实施,洛阳片区大遗址保护示范园区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丝绸之路、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
洛阳是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节点,两条意境别具的文化走廊在此交汇,古都洛阳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
丝绸之路是指汉唐时期自洛阳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直达地中海东岸的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交流、互动的文化线路,其整体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2006年8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在新疆吐鲁番市召开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标志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并明确丝绸之路(中国段)源于汉代东西两京(洛阳、长安),进一步确立了古都洛阳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丝绸之路(洛阳段)名列其中。2007年9月,国家文物局确定了丝绸之路跨国申遗推荐名单,包括48处文化遗产。其中河南省5处,洛阳占其四,分别是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白马寺和汉函谷关。目前,申报文本已完成初稿,正抓紧修订和完善。按照申遗要求,委托规划设计单位正在编制隋唐洛阳城、汉魏故城、白马寺和汉函谷关4处入围项目的管理规划。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随后又开永济渠,并重修了江南运河,至此,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正式形成。在隋唐时期,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北宋时期,洛阳是大运河的西端终点。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大运河(洛阳段)已正式列入大运河跨地区联合申遗项目,于2006年10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大运河这一文化线路也成为\"十一五\"国家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目前我市开展了大运河洛阳段文物资源调查,初步确定了大运河洛阳段申遗点名单;委托规划设计单位开始编制大运河洛阳段保护规划,为大运河申遗作好前期准备。
三、博物馆数量众多,种类齐全
我市馆藏文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馆藏文物40余万件(套),约占全省馆藏文物的三分之一,陶瓷器、青铜器、石刻墓志、木制品、金银器及纸质等种类齐全;时代蝉联,自成体系,从数十万年前到现代,序列清晰,衔接有序;珍贵文物众多,价值重大,一些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具有断代分期的标尺作用。
多年来,我市在对文物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还致力于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自1958 年洛阳博物馆建馆至今,我市建设了14个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开放景点)。洛阳博物馆是我市的综合性博物馆,集中展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文化。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天子驾六博物馆、古墓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偃师商城博物馆、千唐志斋博物馆、新安县博物馆、洛八办纪念馆等文物景点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古都洛阳灿烂的文明。历年来我市各博物馆举办各类陈列展览数百个, 接待中外游客愈千万人次,并培养出一批全国一流水平的讲解员,在全国大赛中多次获得大奖。接待过周恩来、刘少奇、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人,以及尼泊尔国王、加拿大总理、印度总理等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并组织我市精品文物到日本、美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展出,受到国际友人的广泛称赞,为中外文化交流谱写了新的篇章。
为充分利用我市文物精品、全面展示洛阳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我市文化品位,2006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洛阳博物馆新馆。新建的洛阳博物馆占地约300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2009年10月,洛阳博物馆新馆将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为集中展示洛阳历代匾额,投资400万元、面积3100平方米的洛阳匾额博物馆于2008年5月开工建设,2009年4月对外开放。同时河南壁画馆、洛阳丝绸之路博物馆也在积极筹备中。洛阳博物馆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
四、河洛文化博大精深
孕育、发展和繁荣于河洛地区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河图洛书,河图洛书可视为中华古文明的第一高峰和重要里程碑。孟津有龙马负图寺,据说是\"河出图\"之处;洛宁有\"洛出书\"碑,据说是神龟负书出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四大思想流派无一不与洛阳有密切的关系。道家经典创作于洛阳,儒家经典集成于洛阳,释教佛学发展于洛阳,伊洛理学渊源于洛阳。这些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正是洛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突出地位与重要作用的表现。洛阳还是中华民族融合形成的中心区域和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国封建社会中期以前发生于战国时期和北魏时期的两次文化融合都是以洛阳为中心完成的,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相遇、中国与日本的最早的国家级交往,都发生在这里。许多历史文化名人诞生、生活在这里,许多重大学术成果产生在这里。洛阳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
河洛大地古迹众多、文物荟萃,古都洛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这座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继续谱写着更加辉煌的篇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