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2:3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8 04:16
元妃支持"金玉良缘”,认薛宝钗是准弟媳不假。但是准确地说,元妃在省亲的时候,宝钗黛玉那时都是公平竞争的侯选人,元春心中对她们的表现也很满意,并没有确定选谁。
后来元妃受母亲王夫人的影响,加之出于家族利益的考量,在端午节将宝钗钦定为准弟媳后,才对黛玉自然就疏远了。
因此,元妃在省亲之际,她并没有总是对林黛玉不屑一顾。
《红楼梦》第十八回里,耗费无数的园子,终于等来了它名义上主人——元妃的到来。一系列排场礼仪之后,元妃才得到和众兄弟姐妹见面的机会。
书上说"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元妃题改园名毕后,为考察众妹才学,自谦素乏敏捷诗才,命众妹妹辈各题一匾一诗。从短暂的相处,寥寥行文来看,她对二人的表现是满意的。
元妃
元春在评诗时认为,"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说明钗黛已二人引起了她的关注,将之列为弟媳侯选人了。
所以元春对众姐妹的赏赐是一样,宝玉的也无不同。原文是这样说的:"宝钗、黛玉诸姊妹等新书一部,宝砚一方,新样式格式金银锞子两对,宝玉亦同此。"
脂批在此后有注:"此中忽夹上宝玉,可思。"书中说送一样的节礼,为何单拎出宝玉呢?当然可解释为男女分列,似乎也说得过去。
林黛玉
但接下来四个月后,端午节到了,元妃又来了节礼赏赐。可以猜想端午节前,王夫人每月按例进宫时,应有可能与元春商议媳妇人选。母女都认为宝钗更为合适,一则黛玉孤苦,二则体差,三呢,王夫人与薛母亲近。对元春而言选宝钗,也是顺母意为孝的德。
所以,元妃乘着端午节的赏赐,直接暗示对"金玉良缘"的肯定和支持。
这次不同在于宝玉的同宝钗一样,而黛玉则探迎惜三春一般,只有扇子和数珠儿。元妃给宝玉和宝钗的礼物,意思很明显: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两串,凤尾罗二端,芙蓉席一领。皆喻着二人好事成双对,芙蓉鸳鸯配。宝玉不悟,偏叫紫鹃把东西拿给黛玉挑,被原样送回来了。
薛宝钗
从端午节礼后,宝黛钗三人就关系微妙起来,钗黛二人形成竞争关系。黛玉乃冰雪聪明之人,明白宝玉亲事由不得他自己,不好发作而已。可宝钗见了宝黛在一起,显得二人不自在,少女的羞涩很自然。然而,"昨日见了元春所赐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得意起来。"
实际上从才学上说,元妃省亲时,黛玉的表现更为突出:从以"稻香村"一诗为园名来看,元春,宝玉,黛玉三人的审美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才封妃的元春,实际上个人内心来讲,更喜欢才胜一筹的林妹妹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8 04:16
首先,黛玉的《杏帘在望》反映了黛玉的人生态度,这显然不是袁菲想要的。欣赏黛玉的才华是一回事,宝玉的婚姻是另一回事。如果她想把黛玉嫁给宝玉,袁菲肯定不会支持的。
袁菲是一个重视家庭地位的人,她对宝玉的厚望,清楚地体现在她不在宫里的时候用心教宝玉。希望自己的弟弟能成为贾家的顶梁柱的,怎么会舍得让“盛世饥肠辘辘,又何必忙着种地织布”的黛玉做宝二的奶奶呢?
二是黛玉帮宝玉写诗失了分寸。
黛玉对宝玉的帮助和宝钗完全不同。
宝钗见宝玉困在一首诗里,便走到宝玉身旁指点。她的帮助意味着指导,她是一个相当好的妻子。黛玉见宝钗帮宝玉,自然要帮宝玉,宝玉着急了。于是她直接帮宝玉写了一首诗,递给宝玉,又抄给袁菲。这种做法是“宠溺”,是教人钓鱼,但缺乏引导
当然,教和导比直接给更合适。既不是喧宾夺主,又能教人方法而不失帮助之意。想必宝钗对宝玉的引导也有袁菲教宝玉的影子。
再者,袁菲提出诗词看看兄弟姐妹水平有没有提高,黛玉是来直接帮宝玉写诗,帮宝玉当着众人的面行骗的。想想,真的觉得不合适。
所以,袁菲回宫后,给人送礼都是区别对待的,只是宝玉和宝钗得到的不同,显然是支持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
87版经典电视剧“红楼梦”中,王夫人不支持所策划的宝玉与黛玉的婚事,于是告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是定的。
在的续篇中,宝玉和黛玉未能结为夫妻,是因为贾被说服放弃了原来的宝玉和黛玉合二为一的念头。
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版本,但从全书中不难看出,宝玉婚姻的决定权在贾母和袁菲。很多读者无法接受贾说黛玉回心转意的说法。相反,在电视剧里,王太太利用袁菲压制贾的决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8 04:17
我觉得元妃并没有对林黛玉不屑一顾,反而是很期待林黛玉能够大放异彩,能够在做诗的环节展示出自己的才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8 04:17
这也是由于她的身份决定的,而且小的时候她们没有在一起长大,所以说彼此之间比较疏远,才会出现这一种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