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7: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2 16:53
客观来讲,商业模式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本质还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地理、人文、资本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其间还衍生出一些产业发展次序和程度的影响。不同商业模式在文化场域中的区隔是相互的,并且不可避免。此外,时代的发展也在分分钟让这个命题产生反转。因此,无论是单纯说在发达国家行得通在中国一定行不通还是反之,都有失公允。在此,我们谨基于通过分析大量行业、项目所得出的认知,并针对这个题目提出我们的思考。首先,针对前面几位高票的题主答案,我们做出一些基于自身经验的思辨。
美国、日本的退货服务做得近乎完美,而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中还不可行,其中的确牵扯到“国民素质”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还是相信,“国民素质”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变量。其一,很多东西或许不能完全“赖”国民性。比如,车少人也少的美国社会秩序要比中国好很多,但在人满为患的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区行车也照样不等行人,当地也有类似“协警”的治安维持职能的人员存在。故而,国民性的背后,也有制度、环境的身影。至少与“人种”绝无关系。其二,国民素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被不断推演、进步的。比如,当年中国超市里刚出现“试吃”时,很多人觉得这种免费的新生事物简直不可思议,有些人甚至真的每天去“试吃区”蹭吃蹭喝。随着人们对“试吃”习以为常,它的功能性也越来越回归其设计的初衷,现在在公共场合大肆进行试吃体验的人着实已经不多了。这就像海尔当年在厂区内赫然挂出的“禁止随地大小便”和“禁止偷盗厂区零件”标语,至今已被历史封印一样。同理,当下的共享单车说不定就是又一个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档口,经历过各种事故、*的洗礼,以及进一步的车辆投放和便利性提升之后,用户教育进一步深入;当人们共享单车模式内化为用户使用习惯,秩序性和自律性都会相应提高。在各种禁令、付费推助下的国民版权意识走高,便可作为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