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0: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20:40
如果是一部纪录片的话,《黄金时代》可能会收获不少掌声。但作为一部电影,尤其是人物传记电影,我不愿意过于赞誉。
因为这部电影,我了解到萧红这样一个作家。战火频仍的年代,所有人都忙着保家卫国,参加战争。那个年代的作者大多忙着学术、教学,或者创作战争文学。而《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她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崇尚自然。
她在世时,有人嫉妒她的才能,有人诟病她的作风,有人赞美她的性格,有人疼惜她的辛苦。她死后,所有的诋毁都消失于尘埃,留给后人的是她的故事和温柔。所有人都在控诉世界时,是她在写美好的回忆,走在别人的对面。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惊叹于这个弱女子的坎坷,于是去找了她的作品和其他人写的传记。
电影中有提到,写饥饿的人有很多,但没有一个人写的像萧红那样真实。她的《生死场》写的触目惊心。如果你看过《1942》,就会明白。
她的《呼兰河传》记录了她从童年时代的回忆,小时候和爷爷之间的故事,农村里的“跳大神”。她以孩童的目光凝视过去,简单的故事,也许是那个时代的清泉。
好了,对于她的文章和传记言尽于此。简单说一下电影。
一、时间过长。
一般的电影长度一般在八十分钟到一百二十分钟左右,私以为一个半小时最佳。《黄金时代》共178分钟,将近三个小时。
作为一部文艺片,它注定了“叫好不叫座”。文艺片本来就不容易大卖,一般观众花钱去电影院看电影,都是图个热闹,想要开开心心的看故事。没有谁喜欢在电影院里看三个小时的别人生平事迹吧。
它不同于《魔戒》,《魔戒》即使篇幅冗长,可气势磅礴,场面恢宏,观众乐意买单。《黄金时代》用三个小时,不咸不淡的语气,不死不活的讲述一个也许你根本不知道是谁的人的生平。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看完的。
二、故事线混乱。
整个故事就是通过萧红的一生,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悲哀,中间穿插战争。通过一个文人的悲哀反映出整个时代的悲哀。
面对战争,文人失去创作环境,想来也是悲哀的。
萧红的时间线大概是:汪恩甲——表哥——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
整体上的大时间线是没问题的,各个人物关联在书籍资料中都有迹可循。让我觉得怀疑的是,其中的细节。比如说,萧红的朋友们出场顺序混乱,东评论一句,西折腾一句,有时候对不上。在萧军和端木蕻良的故事切换时,转换的极其不自然。
三个人的朋友时代,他们三个人关系颇好,同吃同住,那么为什么端木会对朋友的妻子下手?萧红一边说不喜欢端木,他是懦弱的,为什么画面一转,她就答应了端木的追求?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