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17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7 01:43
其实子母哏这个说法,和文人的参与很有关系。很多人都知道,北京的大文人老舍先生和梁实秋先生是相声爱好者,俗文化爱好者。老舍先生和侯宝林等等在1950年曾经出版过《相声大观》一书,被视为最早的相声出版物。其实这并不准确。在八年前,在天津诞生过一本《梓承笑语》,这应该是现在能考证的最早的相声出版物。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印数极少,也没什么影响。这本书的策划者,也是和相声大有关系的一位文人,就是《文章会》里所说的四大名写家之一的华世奎。我在一篇网上的文章中看到(现在网页已经没了,文章也搜不到了,我只记得个大概,可能不准确)华世奎为人严肃缄默,很少玩笑,年轻时对俗文化也不感兴趣,一心精研书法,攻读典籍。最后,华世奎提议再由艺人述录几个本子,自己出资一并出版,也算为自己的爱好尽点力。最终,选定了《对对联》、《灯谜》、《吉祥话儿》、《八扇屏》、《八不咧》、《吃元宵》六段,由天津三友美术社印刷,书名叫《梓承笑语》。华世奎曾亲自修改过本子中的错别字、文史错误,还为书题写了几句话:“俗言付梓,尚为先例,然像生虽俗,智机存焉……梓木承笑,冀能久传”。没想到这个工作还没做完,1941年,华世奎老先生病故。书就暂时放下了。后经华世奎弟子董凤桐(不是的相声老艺人董凤桐,同名同姓书法家)把书稿加以整理,又添《文章会》共七段于1942年底出版。但因经费等原因,出版数量并不多,现在已经看不到原书了。这本书上的几个段子,都是文学性比较好的,机锋智慧比较足的,又*人修改,一时成为了天津相声界的“范本”,大家有时候就把这些作品的这个版本当作经典版本,按华老的序言,尊称为”付梓活”或者“梓木活”、“梓木哏”。相声演员毕竟好逗,又没文化,很快传为了“父子哏”、“子母哏”。当然,“父子哏”这么吃亏的说法,捧哏的当然不乐意听,渐渐也没人说了。而“子母哏”的说法保留下来了。所以,子母哏原本就是指七个作品,但是后来扩大为甲乙二人戏份差距小的、语言严丝合缝的、以机锋智慧较劲的作品。很快了,北京的相声改革动静很大,又有改进小组、相声新书、新局势的出现,艺人迫于压力,开始说新唱新,于“梓木版”感情日浅。后来破四旧之类的时候,这本书估计就完全的被灭绝了,其中的文字版本也没有流传下来。这本书的印记,一是后代为了纪念华世奎,在书中后添加的《文章会》这个作品里提及了华世奎先生;其二,就是流传至今的,子母哏这个术语。小小一个词,也是百年风云缩于一影啊,真叫人可发一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7 01:44
首先子午肯定不对,“子午”的意思是相反又相呼应。京剧有子午相,身朝左,脸就朝右,一手在前一手在后,一手在高一手就在低。再说子母,子母不是说捧逗两个人是一子一母。男女相声这不就吃亏了么!子母的意思是连环,《响马传》那句唱不是“子母连环震地胆”吗。子母也就是一环扣一环,打了小的出来老的,一个比一个大。用在相声里形容这种捧逗之间互相挤兑,再合适不过了。比如《对春联》《俏皮话》,还有创编的《百吹图》,两个人一句跟一句,尺寸越来越快,咬得越来越紧,情绪也越来越高涨,后一句总恨不得压过前一句。这才叫做子母哏。俩人任务相近不假,但如果捧逗对话中的前后两句话的劲头一样,这个子母哏就算失败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7 01:44
子母哏确实是和西游记的子母河有关系……当年老云里飞说西游记到子母河这,俩人生孩子,道理不同,唐僧是唐僧,八戒是八戒……有道是一张嘴难说两家话,按老的说,就必须一个道理掰完了,再掰另一个……常听相声您都知道,这么着太容易凉,不光容易凉,还容易刨……巧不巧的正赶上小云里飞出世,老的先把书道过给小的,他在台上使,儿子在边上抢话,他使*的道,儿子使八戒的道……没想到效果奇好,火穴大专!您都知道这老小云里飞是什么人,那是相声的老前辈!这个技巧就拿到相声中用了……后台,管这个就叫“子母河的哏”,越来叫的越多,连前台也攥啦,慢慢地也就简化成“子母哏”了……就是这么一个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