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热点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中国纳米材料的发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5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1:21

  中国纳米材料产必现状
  (此文为调研报告摘要)
  一、中国纳米材料产业研发现状
  1.中国纳米材料的研发力f分布
  中国*对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研究一直给予高度
  重视,国家和各地方通过“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
  “973计划”的实施,积极投入力量和资金,使中国纳米的
  研发水平获得了很大发展。
  中国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究,已初步形成以各具
  特色的两大纳米研发中心—北方中心和南方中心为核
  心,辐射四周的格局。
  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以北京为中心,包括中科院的
  纳米科技中心、化学所、物理所、金属所、化冶所、感光
  所、半导体所,以及北大、清华、北京建材科研院、北京
  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
  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南方纳米研究
  开发中心以上海为中心,包括中科院的冶金所、硅酸盐
  所、原子核所、固体物理所、上海技术物理所,以及上海
  交大、复旦、同济、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
  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除上述两大
  中心外,西北的西安、兰州,西南的成都,以及中南的武
  汉等,也在该领域有所建树。
  北方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米碳管、纳米磁性
  液体材料、纳米半导体、纳米隐身材料、高聚物纳米复合
  材料、纳米界面材料、纳米功能涂层、纳米材料的制备技
  术、纳米功能薄膜;南方中心则在纳米医学、纳米电子、
  纳米微机械、纳米生物、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及产业化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
  从地域分布上分析约80%的纳米研发力量,集中在
  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和华北地区。但表面上相对集中,实际
  仍很分散,比如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
  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力量又分散在合肥、南京等地,尚未
  形成规模优势。
  从系统分布上分析纳米研发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高
  等院校和中科院系统,这两部分的科研力量占整个中国纳
  米研发力量的90%以上;另外,也有部分企业介入了纳米
  材料及技术的研发领域,但力量薄弱(约占5%),而且层
  次不高。
  从人员结构上分析中国现有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
  研究人员共有4500余人,其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历背景
  也非常过硬,70%以上的纳米科研人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
  拥有博士、高级职称的约占30%,拥有硕士、中级职称的
  约占40%a
  从研究的领域分析现有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以金
  属和无机物非金属纳米材料为主,占80%左右;高分子和
  化学合成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较低层次的纳米
  材料领域,集中了一半以上的研发力量,而在纳米电子、
  纳米生物医药方面,则力量薄弱。
  从研究的成果分析十年来,中国纳米基础理论的研究
  人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有关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的论文2400篇,其中发表在《自然》和《科学》等世界顶
  级学术杂志上的论文共6篇,影响因子在6以上的学术论文
  近20篇,影响因子在3以上的引篇,被SCI和EI收录的文章
  占整个发表论文的59%a
  费大都只在百万数量级,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纳米项目经
  费,不超过100万元。
  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企业越来越多的介入,尤其是风
  险投资的兴起,中国纳米研究机构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注
  意与市场结合,不仅在研究经费支持方面开拓了渠道,也
  为科研*的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一些民营研究所和公
  司制运作的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
  2.纳米研发的科技经费来源分析
  根据19%年至2000年中国纳米科技的资金投入强度统
  计,纳米研发经费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的资助投入占70%以上,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企
  业资助投入则增长较快。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纳米基金项目保持平稳增长趋
  势,年平均增长率在20-30%, 2000年批准的纳米基金项目
  明显增多。本次调研,就课题带有“纳米”字样的项目作
  了统计:1990至2000年间、至少有536个题目带有“纳米”
  字样的项目;在1999年和2000年中,科学基金新批准和资
  助的在研纳米基金项目,总经费达8000万元左右;基础研
  究起步较早的领域是纳米材料和纳米化学须域。
  根据对20所高等院校和14家科研单位正在研究的纳米
  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绝大多数正在研发的项目,研发时
  间仅在一年左右,属启动阶段,而且有颇多重复;科研经
  3.中国纳米材料及技术专利现状
  1985年至2000年,中国超细材料、纳米技术领域已公
  开的专利数共L024项,其中已授权专刊的465项,占
  45.4%,公开尚未授权的559项,占54.6%。在所有1024项
  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的专利中,涉及纳米材料领域已
  经公开的专利数共有582项,其中已授权的107项,占
  18.4%,公开尚未授权的475项,占81.6%e
  从申报的数f分析纳米材料和超细材料领域的专利
  总数比较相近,但纳米材料已获得授权的专利数,远远低
  于超细材料,仅为其1/3;在“已公开尚未授权”的专利
  中,纳米材料又远远高于超细材料,超过其5.65倍。
  从申报的时间分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0
  年为初期介入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少,发展速度缓
  慢;1990-1998年是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快
  速增长,至19971998年达到发展的相对高峰;随后,主
  要因为近两年申请的专利尚未到公开期,呈现出骤降现
  象。
  这与中国纳米材料的发展步伐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
  代中后期,中国纳米材料刚刚起步,199219%年,国家
  加大了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发力度,各研究院校纷纷涉
  足纳米领域,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取得长足进展,1997年
  以后达到颠峰。
  从申报的主体分析在所有涉及纳米材料领域的582
  项专利中,由大学及科研院所申报的有366项,占62.9%
  由企业申报的有154项,占26.5%;由个人申报的有62项,
  占10.6%。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专利中,
  国外来华申请的专利共166项,占16.2%,这部分专利以个
  人申请为主,其中纳米材料的专利申请远远大于超细材
  料,比例约为2:10
  可见,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依然是推动中国纳米材料
  与纳米技术研究发展的主力军。
  从切入的领域分析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
  术领域专利中,涉及材料的专利数量多达827项,占
  80.8%,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电子类28项,占2.7%;医药
  类41项,占4.0%;其他128项,占12.5%。说明对纳米材料
  研究的力度较大,而纳米电子学及纳米医药学的研究力量
  相当薄弱。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专利共
  528项,占51.6%;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装置的专
  利共241项,占23.5%,而且主要以超细材料的制备装置为
  主;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的专利共276项,
  占26.9% o
  4.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途径
  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主要有技术转让、技术
  入股,以及自行生产等,但产业化率普遍较低,不足
  20% e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技术成果本身不具
  备产业化条件,二是由于信息不通,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的
  渠道不畅通,缺少资金的有力支持。
  如果将中国纳米产品的成熟程度按中试、批量生产和
  规模化生产划分,明显呈剧烈递减态势。研究开发和规模
  化生产的距离较大,大量成果在实验室小试已经完成,大
  约只有5%的实验室成果最终能够转化为规模化生产。
  根据对上述加所高等院校和14家科研单位较为成熟的
  纳米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这些较成熟项目的平均研发时
  间为3.12年,已成功转让或着手进行转化工作的约为I/3 0
  在被抽样统计的54个项目中,希望通过“技术转让”
  方式转化的项目约占1/2,希望通过“技术入股”方式转
  化的项目约占I/3,而希望“自行组织生产”的项目只有
  约10%。但在已成功转让或着手进行转化土作的18个项目
  中,实现技术入股的占55%,实现技术转让的占28%,着
  手自行组织生产的占17%,显示科研人员的主观愿望与实
  际存在一定的差距。
  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两种方式正好换位,既反映出实
  施项目转化的公司一般都希望与科技发明人员形成长久合
  作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出现在一般企业后续科研力量的ll}
  乏。
  二、中目纳米材料产业相现状
  1.中国纳米企业的基本概况
  从地域分布分析截止2001年5月底,全国现共有纳
  米企业323家,其中,以纳米字样注册的企业共57家,社
  会投入资金约30亿元,并已形成以北京(包括北京、天
  津、东北等地区)、上海(上海、浙江、山东、江苏、安
  徽等地区)、深圳(包括深圳、广州、福建等地区)为中
  心的三大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产业带。经济实力雄厚的华
  东、华北及华南地区的纳米材料企业,占全国纳米企业的
  80%左右。
  从企业类型分析主要分为纳米材料应用型企业和纳
  米材料生产型企业两类。纳米材料生产型企业主要从事各
  种纳米粉体的生产,全国共有这类生产型企业30家,占所
  有纳米企业的15%,大都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广
  东、山东等地;由于纳米粉体应用范围很广,主要侧重于
  各种纳米粉体应用的纳米应用型企业分布也较为广泛,但
  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安徽等地
  的有200家,约占整个纳米企业的84%左右。
  从成立时间分析目前323家从事纳米材料业务的纳
  米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成立于1995年以后。许多1995年以
  前成立的纳米企业,实际上也是在1998年、1999年前后,
  从其它或相关行业转入开始涉足纳米材料的开发生产的;
  2000年则是中国纳米材料企业骤增的一年,而且绝大多数
  就是为纳米产业而“生”的。
  从企业性质分析各种性质的企业对纳米材料及纳米
  领域均有所涉足,但主要的还是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出
  现。值得注意的是,最早涉足纳米材料开发生产领域的,
  有不少是民营和私营企业,其中不少还投入了巨资;国有
  和集体企业投资纳米,则大都出于将其作为改造传统产业
  极好途径的目的;另外,外来资本也开始抢夺中国的纳米
  “大蛋糕"。
  从人员结构分析就企业员工人数而言,50人以下的
  小规模企业占70%;就科研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
  5%以上的占75%左右。显示中国纳米材料企业大都科技含
  量较高,符合高科技公司的特征。
  从资产规模分析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下的占90%左
  右,1000万的占65%,说明大多数纳米企业尚属初创期。
  我们对全国各地69家纳米及应用企业(京沪地区13
  家,南方地区5家,华东地区23家,东北地区4家,华北地
  区10家,中西部地区14家),进行了抽样分析:从1亿元以
  上至500万元以下,呈明显递减趋势一总资产超过1亿元占
  8.7%,大都是运用纳米技术对其原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
  企业,也有相对成立较早的纳米企业;0.5-1亿元的占
  13.0%, 3000-5000万元的占17.4%, 1000-3000万元的占
  18.8%, 500-1000万元的占20.30%;总资产在500万元以下
  的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21.7%,这些公司大都是近两年
  才刚刚成立的,或者是由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开发某项技
  术或产品,或者是因为获得了某项国家资金的支持。
  从产品种类分析目前,中国已建立了纳米材料生产
  线30多条,生产的产品大多集中于纳米氧化物、纳米金属
  粉末、纳米复合粉体等;纳米半导体、硅、纳米铁酸钡、
  钦酸泌、钦酸锯、铁酸钢、铁酸锌等,也相继研制成功,
  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单一粉体的应用已在全国展开。
  纳米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有纺织、塑料、陶瓷、涂
  料、橡胶等领域,而其主要也是用于产品的表面改性。
  从资产效益分析中国近几年纳米材料产业的资金投
  入强度逐渐增长,但产出效益并未同步增长。在被抽样比
  较的69家纳米及应用企业中,1999年和2000年的主营收入
  大都只在5000万元以下一1999年为51.85%, 2000年为
  42.22%;主营收入逾亿元的企业,大都是老的传统企业,
  其主要利润来源也并非来自纳米产品。净利润则大部分处
  于100万元以下的微利状态一1999年为47.62%, 2000年为
  39.39%;经营亏损的企业所占比例也不在少数一1999年为
  23.81 %, 2000年为15.15%0
  2.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分析
  从涉足的时间分析上市公司公布的涉足纳米材料产
  业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7月之后。据不完全统计,
  2000年下半年之前,仅有6家上市公司公布了涉足纳米领
  域的相关信息,占现已公告“触纳”上市公司总数的
  12.40%; 2000年下半年,半年内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司
  则骤增了20家,占41.66%; 2001年上半年,又有22家上市
  公司宣布加盟纳米领域,占45.84%a
  从投资力度上分析截止2001年6月巧日,已明确公
  告涉足纳米材料领域的上市公司共48家,其中有36家明确
  公布了拟投入的资金额,但实际已投入资金的只有22家,
  不足公告涉足纳米领域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从投资力度
  看,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下、1000-5000万元、5000万元
  以上的,分别占36.11%} 33.34%, 30.55%}而从已投资的
  力度来看,投资在1000万元以下的占据了相当比重,超过
  了54.54%,投资在5000万从上的(包括涉及纳米概念的相
  关投资)则不足13.%0
  显然,许多上市公司在发展战略上都已开始关注纳
  米,但实际投资时则依然带有许多试探和试验的色彩。
  从资金的来源分析已公布投资额的36家涉足纳米的
  上市公司中,以公司自有资金投入的共有19家,占所有公
  布纳米投资额的上市公司总数的52.78%;利用直接融资获
  得的资金投入的16家,占44.45%,其中,以2000年度公发
  上市或配股募集资金投入的8家、以2001年度拟配股或增
  发募集资金投入的5家、以改变以前年度募集资金投入的2
  家、以拟发行可转换债券募集资金投入的1家,分别占
  22.24%, 13.88%, 5.56%和2.78%;另外,利用国债贴息
  资金投入的有1家,占2.78%0
  可见,“触纳”上市公司大都借纳米概念,充分利用
  了本身所独具的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功能。
  从涉足的领域分析在所有已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
  司中,公告投资纳米材料应用的上市公司22家,占全部公
  告家数的45.84%;公告投资纳米材料制备的上市公司21
  家,占43.75%;公告投资纳米技术应用的上市公司共11
  家,占22.92%。大量投资集中在较低层次的纳米粉*备
  和简单应用等方面,如投入纳米氧化物制备及应用的共24
  家,占据了全部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司的1/2,其中不
  乏缺乏认真调研分析一哄而起的现象。
  从投资的动因分析上市公司投资纳米项目的基本动
  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为给自己已有的传统产业,注入
  新的高科技含量,以巩固自己的传统产业;也有不少上市
  公司想借助新兴的前景广阔的纳米科技,涉足高新技术产
  业,寻找公司新印利润增长点;还有少数上市公司则纯粹
  是借题发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实际用意是在二
  级市场,或者,想借高科技项目之名,顺利通过配股或增
  发新股“圈钱”。
  3.涉足纳米材料领域的模式分析
  根据对已公告的48家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的初步
  分析,可以大致将其涉足纳米领域的方式分为四种模
  式—
  试探性投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大都带
  有明显的种子期风险投资的色彩,或者,以下属企业或投
  资组建的风险投资公司,试探性地涉足纳米领域;或者,
  与专业从事纳米研发生产的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纳米研究
  所,资助并借以渗入最前沿的纳米技术和产品领域,但这
  一方式的投资额一般都不超过500万元。
  试验性投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要么直
  接参股或控股已拥有技术和产品的现有纳米公司,要么与
  拥有技术或产品的公司或技术方发起设立新的纳米公司。
  这类投资有一些明显特征:一是上市公司的投资额一般在
  1000-3000万元之间,带有一定试验性质,二是上市公司
  一般都相对控股,有时是几家上市公司联合投资;三是所
  涉足或新成立的纳米公司一般都有明确的产品,而且一般
  都是按照可在创业板上市的模式进行构建的。
  直接投资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一般拥
  有很强的传统主业,希望通过投资纳米来改造自己的传统
  产业。其中,青岛海尔、美菱电器、小鸭电器三家上市公
  司在纳米家电领域展开的激烈竞争,尤为引人注目。而一
  些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则采用了创建纳米技术园区的办
  法,既盘活了存量资产,又借以介入纳米领域;一些投资
  纳米获得初步成功的上市公司,也逐步拓展到纳米基地的
  创建。
  解化嫁接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大都是
  通过与大股东之问的关联交易,涉足纳米领域并化解风险。
  或者,由控股股东先期投入纳米项目,孵化成熟后再转给
  上市公司;或者,采用与控股股东联合投资的方式,我中
  有你,你中有我。还有不少上市的控股或参股大股东已经
  涉足纳米领域,为上市公司涉足纳米提供了诸多便利。
  三、存在问题介析及其对策建议
  1.中国纳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科研缺乏孟点,信息沟通缺乏据调研,中国有一半
  以上的省市把“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列为地方“十五”
  发展重点。一些地方忽视市场因素及当地的客观条件,一
  哄而上,结果造成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在此次调研回
  收的211份调查问卷中,认为制约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的,占41.23%0
  另外,中国从事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究的人员,分
  属不同的行业、部门,条块分割,由于信息交流不畅,从
  事纳米科研的人员缺乏相互交流,更缺乏与一线企业的交
  流与合作,纳米应用研究力量分散、重复的现象严重;企
  业间应用成果壁垒森严,难以推广,也致使不少低水平重
  复,重点不突出,阻碍了整体优势的发挥。
  科研经费不足.专业人才厄乏在此次调研回收的
  211份调查问卷中,普遍认为制约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资金支持”,占100%!而中国传统分门别
  类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也远远不能适应拥有多
  学科知识复合型纳米研发人才的需要。据测算,为推动中
  国纳米材料产业的发展,近期就至少需要10000名复合型
  纳米科研人员,人才缺口非常明显,纳米经营管理人才更
  是缺乏。
  成果先天不足,转化接口不畅与高水平纳米科技论
  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的纳米材料产业化并不理想。
  虽然已建立了几十条纳米材料和技术的生产线,但产品主
  要集中在纳米粉体的制备方面,生产规模一般在年产百吨
  左右;另外,纳米科研与产业化的接口并不畅一科研院所
  往往认识不到或者力不从心,去完成从实验室研制一
  直做到实施产业化这一复杂的工程化、系统化工作,往往
  是试管烧杯的成果一出来,就匆忙“交货”,没有潜心于
  后续的应用开发和技术支持,科研成果成熟度不够,先天
  不足,与企业产业化的接口十分靠前;而绝大部分企业都
  是生产型的,缺乏持续创新和应用开发能力,只能接受非
  常成熟的技术,其接受成果的是产业化链条中十分靠后的
  阶段。二者接口的差异,导致纳米技术成果不能顺利实现
  转化。
  产权意识淡薄,行业标准缺乏中国纳米材料技术近几
  年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专利数量也有所增加,但知识产权
  意识在科学界尤其是开发应用领域仍然淡薄;另外,纳米
  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缺乏,也有少数科研工作者缺乏科学
  精神和科技道德,不是真正沉下心来深入地研究和解决科
  学难题,只做了很少工作,就开始热衷于炒作纳米概念、
  炒自己的“成果”,拿一些低水平“科技成果”甚至只是
  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就四处合作重复转让,造成初级产品
  过剩,浪费了社会整体资源;一些生产微米材料的企业,
  在其产品性能、用途完全没变的情况下,贴上纳米标签,
  摇身一变成了纳米材料企业,误导纳米概念;甚至还有一
  些企业在投入少量资金注册了纳米材料公司或纳米材料应
  用公司后,就开始在经营业绩上做文章,蓄意编造是专门
  从事纳米科研、生产和应用的实力企业的假象,最终达到
  圈资、骗*的目的。
  3.发展纳米产业的对策建议
  制订发展规划,确定切入盆点坚持“有所为,有所
  不为”,国家应对纳米基础研究有整体规划,应根据国家
  产业发展战略和“十五”发展目标,制订全国纳米材料产
  业的发展规划;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国家近、中期纳米材
  料技术的开发重点,集中力量优先研究、开发和发展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市场潜力大、技术可行的项目和对未来有
  重大影响的关键领域。各省市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
  势,选择科研院校、企业,根据国内急需的产品,在各自
  分散研究的基础上,有系统地进行协调,形成地方特色。
  建立创新体系,吸引多元投资国家应鼓励科研单
  位、高等院校与生产企业,共建纳米材料技术创新基地、
  开放式研究开发中心等,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纳米材料创新体系,加
  速纳米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步伐。另外,应重视以*
  *资金为导向,建立多元投资融资体系,吸引风险投资
  及民间投资,使其大规模地介入纳米材料产业并和科技界
  融合,同时,鼓励纳米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加
  速纳米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推进。
  抓好人才培养。强化专利保护以人为本,把纳米科
  技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设立纳米科技专业的新课
  程,培养拥有多学科背景的纳米人才;采取切实措施,从
  国外引进优秀的纳米人才;开展MBA教育,培训技术型
  市场策划及营销人员,通过安排项目和基地建设,培养和
  锻炼一支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懂科技、会经营、善
  管理的纳米科技帅才。同时,注重纳米技术的原始创新,
  强化专利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1:21

  中国纳米材料产必现状
  (此文为调研报告摘要)
  一、中国纳米材料产业研发现状
  1.中国纳米材料的研发力f分布
  中国*对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研究一直给予高度
  重视,国家和各地方通过“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
  “973计划”的实施,积极投入力量和资金,使中国纳米的
  研发水平获得了很大发展。
  中国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究,已初步形成以各具
  特色的两大纳米研发中心—北方中心和南方中心为核
  心,辐射四周的格局。
  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以北京为中心,包括中科院的
  纳米科技中心、化学所、物理所、金属所、化冶所、感光
  所、半导体所,以及北大、清华、北京建材科研院、北京
  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
  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南方纳米研究
  开发中心以上海为中心,包括中科院的冶金所、硅酸盐
  所、原子核所、固体物理所、上海技术物理所,以及上海
  交大、复旦、同济、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
  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除上述两大
  中心外,西北的西安、兰州,西南的成都,以及中南的武
  汉等,也在该领域有所建树。
  北方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米碳管、纳米磁性
  液体材料、纳米半导体、纳米隐身材料、高聚物纳米复合
  材料、纳米界面材料、纳米功能涂层、纳米材料的制备技
  术、纳米功能薄膜;南方中心则在纳米医学、纳米电子、
  纳米微机械、纳米生物、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及产业化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
  从地域分布上分析约80%的纳米研发力量,集中在
  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和华北地区。但表面上相对集中,实际
  仍很分散,比如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
  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力量又分散在合肥、南京等地,尚未
  形成规模优势。
  从系统分布上分析纳米研发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高
  等院校和中科院系统,这两部分的科研力量占整个中国纳
  米研发力量的90%以上;另外,也有部分企业介入了纳米
  材料及技术的研发领域,但力量薄弱(约占5%),而且层
  次不高。
  从人员结构上分析中国现有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
  研究人员共有4500余人,其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历背景
  也非常过硬,70%以上的纳米科研人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
  拥有博士、高级职称的约占30%,拥有硕士、中级职称的
  约占40%a
  从研究的领域分析现有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以金
  属和无机物非金属纳米材料为主,占80%左右;高分子和
  化学合成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较低层次的纳米
  材料领域,集中了一半以上的研发力量,而在纳米电子、
  纳米生物医药方面,则力量薄弱。
  从研究的成果分析十年来,中国纳米基础理论的研究
  人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有关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的论文2400篇,其中发表在《自然》和《科学》等世界顶
  级学术杂志上的论文共6篇,影响因子在6以上的学术论文
  近20篇,影响因子在3以上的引篇,被SCI和EI收录的文章
  占整个发表论文的59%a
  费大都只在百万数量级,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纳米项目经
  费,不超过100万元。
  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企业越来越多的介入,尤其是风
  险投资的兴起,中国纳米研究机构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注
  意与市场结合,不仅在研究经费支持方面开拓了渠道,也
  为科研*的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一些民营研究所和公
  司制运作的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
  2.纳米研发的科技经费来源分析
  根据19%年至2000年中国纳米科技的资金投入强度统
  计,纳米研发经费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的资助投入占70%以上,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企
  业资助投入则增长较快。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纳米基金项目保持平稳增长趋
  势,年平均增长率在20-30%, 2000年批准的纳米基金项目
  明显增多。本次调研,就课题带有“纳米”字样的项目作
  了统计:1990至2000年间、至少有536个题目带有“纳米”
  字样的项目;在1999年和2000年中,科学基金新批准和资
  助的在研纳米基金项目,总经费达8000万元左右;基础研
  究起步较早的领域是纳米材料和纳米化学须域。
  根据对20所高等院校和14家科研单位正在研究的纳米
  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绝大多数正在研发的项目,研发时
  间仅在一年左右,属启动阶段,而且有颇多重复;科研经
  3.中国纳米材料及技术专利现状
  1985年至2000年,中国超细材料、纳米技术领域已公
  开的专利数共L024项,其中已授权专刊的465项,占
  45.4%,公开尚未授权的559项,占54.6%。在所有1024项
  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的专利中,涉及纳米材料领域已
  经公开的专利数共有582项,其中已授权的107项,占
  18.4%,公开尚未授权的475项,占81.6%e
  从申报的数f分析纳米材料和超细材料领域的专利
  总数比较相近,但纳米材料已获得授权的专利数,远远低
  于超细材料,仅为其1/3;在“已公开尚未授权”的专利
  中,纳米材料又远远高于超细材料,超过其5.65倍。
  从申报的时间分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0
  年为初期介入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少,发展速度缓
  慢;1990-1998年是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快
  速增长,至19971998年达到发展的相对高峰;随后,主
  要因为近两年申请的专利尚未到公开期,呈现出骤降现
  象。
  这与中国纳米材料的发展步伐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
  代中后期,中国纳米材料刚刚起步,199219%年,国家
  加大了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发力度,各研究院校纷纷涉
  足纳米领域,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取得长足进展,1997年
  以后达到颠峰。
  从申报的主体分析在所有涉及纳米材料领域的582
  项专利中,由大学及科研院所申报的有366项,占62.9%
  由企业申报的有154项,占26.5%;由个人申报的有62项,
  占10.6%。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专利中,
  国外来华申请的专利共166项,占16.2%,这部分专利以个
  人申请为主,其中纳米材料的专利申请远远大于超细材
  料,比例约为2:10
  可见,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依然是推动中国纳米材料
  与纳米技术研究发展的主力军。
  从切入的领域分析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
  术领域专利中,涉及材料的专利数量多达827项,占
  80.8%,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电子类28项,占2.7%;医药
  类41项,占4.0%;其他128项,占12.5%。说明对纳米材料
  研究的力度较大,而纳米电子学及纳米医药学的研究力量
  相当薄弱。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专利共
  528项,占51.6%;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装置的专
  利共241项,占23.5%,而且主要以超细材料的制备装置为
  主;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的专利共276项,
  占26.9% o
  4.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途径
  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主要有技术转让、技术
  入股,以及自行生产等,但产业化率普遍较低,不足
  20% e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技术成果本身不具
  备产业化条件,二是由于信息不通,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的
  渠道不畅通,缺少资金的有力支持。
  如果将中国纳米产品的成熟程度按中试、批量生产和
  规模化生产划分,明显呈剧烈递减态势。研究开发和规模
  化生产的距离较大,大量成果在实验室小试已经完成,大
  约只有5%的实验室成果最终能够转化为规模化生产。
  根据对上述加所高等院校和14家科研单位较为成熟的
  纳米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这些较成熟项目的平均研发时
  间为3.12年,已成功转让或着手进行转化工作的约为I/3 0
  在被抽样统计的54个项目中,希望通过“技术转让”
  方式转化的项目约占1/2,希望通过“技术入股”方式转
  化的项目约占I/3,而希望“自行组织生产”的项目只有
  约10%。但在已成功转让或着手进行转化土作的18个项目
  中,实现技术入股的占55%,实现技术转让的占28%,着
  手自行组织生产的占17%,显示科研人员的主观愿望与实
  际存在一定的差距。
  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两种方式正好换位,既反映出实
  施项目转化的公司一般都希望与科技发明人员形成长久合
  作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出现在一般企业后续科研力量的ll}
  乏。
  二、中目纳米材料产业相现状
  1.中国纳米企业的基本概况
  从地域分布分析截止2001年5月底,全国现共有纳
  米企业323家,其中,以纳米字样注册的企业共57家,社
  会投入资金约30亿元,并已形成以北京(包括北京、天
  津、东北等地区)、上海(上海、浙江、山东、江苏、安
  徽等地区)、深圳(包括深圳、广州、福建等地区)为中
  心的三大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产业带。经济实力雄厚的华
  东、华北及华南地区的纳米材料企业,占全国纳米企业的
  80%左右。
  从企业类型分析主要分为纳米材料应用型企业和纳
  米材料生产型企业两类。纳米材料生产型企业主要从事各
  种纳米粉体的生产,全国共有这类生产型企业30家,占所
  有纳米企业的15%,大都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广
  东、山东等地;由于纳米粉体应用范围很广,主要侧重于
  各种纳米粉体应用的纳米应用型企业分布也较为广泛,但
  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安徽等地
  的有200家,约占整个纳米企业的84%左右。
  从成立时间分析目前323家从事纳米材料业务的纳
  米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成立于1995年以后。许多1995年以
  前成立的纳米企业,实际上也是在1998年、1999年前后,
  从其它或相关行业转入开始涉足纳米材料的开发生产的;
  2000年则是中国纳米材料企业骤增的一年,而且绝大多数
  就是为纳米产业而“生”的。
  从企业性质分析各种性质的企业对纳米材料及纳米
  领域均有所涉足,但主要的还是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出
  现。值得注意的是,最早涉足纳米材料开发生产领域的,
  有不少是民营和私营企业,其中不少还投入了巨资;国有
  和集体企业投资纳米,则大都出于将其作为改造传统产业
  极好途径的目的;另外,外来资本也开始抢夺中国的纳米
  “大蛋糕"。
  从人员结构分析就企业员工人数而言,50人以下的
  小规模企业占70%;就科研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
  5%以上的占75%左右。显示中国纳米材料企业大都科技含
  量较高,符合高科技公司的特征。
  从资产规模分析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下的占90%左
  右,1000万的占65%,说明大多数纳米企业尚属初创期。
  我们对全国各地69家纳米及应用企业(京沪地区13
  家,南方地区5家,华东地区23家,东北地区4家,华北地
  区10家,中西部地区14家),进行了抽样分析:从1亿元以
  上至500万元以下,呈明显递减趋势一总资产超过1亿元占
  8.7%,大都是运用纳米技术对其原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
  企业,也有相对成立较早的纳米企业;0.5-1亿元的占
  13.0%, 3000-5000万元的占17.4%, 1000-3000万元的占
  18.8%, 500-1000万元的占20.30%;总资产在500万元以下
  的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21.7%,这些公司大都是近两年
  才刚刚成立的,或者是由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开发某项技
  术或产品,或者是因为获得了某项国家资金的支持。
  从产品种类分析目前,中国已建立了纳米材料生产
  线30多条,生产的产品大多集中于纳米氧化物、纳米金属
  粉末、纳米复合粉体等;纳米半导体、硅、纳米铁酸钡、
  钦酸泌、钦酸锯、铁酸钢、铁酸锌等,也相继研制成功,
  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单一粉体的应用已在全国展开。
  纳米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有纺织、塑料、陶瓷、涂
  料、橡胶等领域,而其主要也是用于产品的表面改性。
  从资产效益分析中国近几年纳米材料产业的资金投
  入强度逐渐增长,但产出效益并未同步增长。在被抽样比
  较的69家纳米及应用企业中,1999年和2000年的主营收入
  大都只在5000万元以下一1999年为51.85%, 2000年为
  42.22%;主营收入逾亿元的企业,大都是老的传统企业,
  其主要利润来源也并非来自纳米产品。净利润则大部分处
  于100万元以下的微利状态一1999年为47.62%, 2000年为
  39.39%;经营亏损的企业所占比例也不在少数一1999年为
  23.81 %, 2000年为15.15%0
  2.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分析
  从涉足的时间分析上市公司公布的涉足纳米材料产
  业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7月之后。据不完全统计,
  2000年下半年之前,仅有6家上市公司公布了涉足纳米领
  域的相关信息,占现已公告“触纳”上市公司总数的
  12.40%; 2000年下半年,半年内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司
  则骤增了20家,占41.66%; 2001年上半年,又有22家上市
  公司宣布加盟纳米领域,占45.84%a
  从投资力度上分析截止2001年6月巧日,已明确公
  告涉足纳米材料领域的上市公司共48家,其中有36家明确
  公布了拟投入的资金额,但实际已投入资金的只有22家,
  不足公告涉足纳米领域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从投资力度
  看,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下、1000-5000万元、5000万元
  以上的,分别占36.11%} 33.34%, 30.55%}而从已投资的
  力度来看,投资在1000万元以下的占据了相当比重,超过
  了54.54%,投资在5000万从上的(包括涉及纳米概念的相
  关投资)则不足13.%0
  显然,许多上市公司在发展战略上都已开始关注纳
  米,但实际投资时则依然带有许多试探和试验的色彩。
  从资金的来源分析已公布投资额的36家涉足纳米的
  上市公司中,以公司自有资金投入的共有19家,占所有公
  布纳米投资额的上市公司总数的52.78%;利用直接融资获
  得的资金投入的16家,占44.45%,其中,以2000年度公发
  上市或配股募集资金投入的8家、以2001年度拟配股或增
  发募集资金投入的5家、以改变以前年度募集资金投入的2
  家、以拟发行可转换债券募集资金投入的1家,分别占
  22.24%, 13.88%, 5.56%和2.78%;另外,利用国债贴息
  资金投入的有1家,占2.78%0
  可见,“触纳”上市公司大都借纳米概念,充分利用
  了本身所独具的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功能。
  从涉足的领域分析在所有已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
  司中,公告投资纳米材料应用的上市公司22家,占全部公
  告家数的45.84%;公告投资纳米材料制备的上市公司21
  家,占43.75%;公告投资纳米技术应用的上市公司共11
  家,占22.92%。大量投资集中在较低层次的纳米粉*备
  和简单应用等方面,如投入纳米氧化物制备及应用的共24
  家,占据了全部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司的1/2,其中不
  乏缺乏认真调研分析一哄而起的现象。
  从投资的动因分析上市公司投资纳米项目的基本动
  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为给自己已有的传统产业,注入
  新的高科技含量,以巩固自己的传统产业;也有不少上市
  公司想借助新兴的前景广阔的纳米科技,涉足高新技术产
  业,寻找公司新印利润增长点;还有少数上市公司则纯粹
  是借题发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实际用意是在二
  级市场,或者,想借高科技项目之名,顺利通过配股或增
  发新股“圈钱”。
  3.涉足纳米材料领域的模式分析
  根据对已公告的48家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的初步
  分析,可以大致将其涉足纳米领域的方式分为四种模
  式—
  试探性投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大都带
  有明显的种子期风险投资的色彩,或者,以下属企业或投
  资组建的风险投资公司,试探性地涉足纳米领域;或者,
  与专业从事纳米研发生产的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纳米研究
  所,资助并借以渗入最前沿的纳米技术和产品领域,但这
  一方式的投资额一般都不超过500万元。
  试验性投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要么直
  接参股或控股已拥有技术和产品的现有纳米公司,要么与
  拥有技术或产品的公司或技术方发起设立新的纳米公司。
  这类投资有一些明显特征:一是上市公司的投资额一般在
  1000-3000万元之间,带有一定试验性质,二是上市公司
  一般都相对控股,有时是几家上市公司联合投资;三是所
  涉足或新成立的纳米公司一般都有明确的产品,而且一般
  都是按照可在创业板上市的模式进行构建的。
  直接投资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一般拥
  有很强的传统主业,希望通过投资纳米来改造自己的传统
  产业。其中,青岛海尔、美菱电器、小鸭电器三家上市公
  司在纳米家电领域展开的激烈竞争,尤为引人注目。而一
  些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则采用了创建纳米技术园区的办
  法,既盘活了存量资产,又借以介入纳米领域;一些投资
  纳米获得初步成功的上市公司,也逐步拓展到纳米基地的
  创建。
  解化嫁接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大都是
  通过与大股东之问的关联交易,涉足纳米领域并化解风险。
  或者,由控股股东先期投入纳米项目,孵化成熟后再转给
  上市公司;或者,采用与控股股东联合投资的方式,我中
  有你,你中有我。还有不少上市的控股或参股大股东已经
  涉足纳米领域,为上市公司涉足纳米提供了诸多便利。
  三、存在问题介析及其对策建议
  1.中国纳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科研缺乏孟点,信息沟通缺乏据调研,中国有一半
  以上的省市把“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列为地方“十五”
  发展重点。一些地方忽视市场因素及当地的客观条件,一
  哄而上,结果造成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在此次调研回
  收的211份调查问卷中,认为制约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的,占41.23%0
  另外,中国从事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究的人员,分
  属不同的行业、部门,条块分割,由于信息交流不畅,从
  事纳米科研的人员缺乏相互交流,更缺乏与一线企业的交
  流与合作,纳米应用研究力量分散、重复的现象严重;企
  业间应用成果壁垒森严,难以推广,也致使不少低水平重
  复,重点不突出,阻碍了整体优势的发挥。
  科研经费不足.专业人才厄乏在此次调研回收的
  211份调查问卷中,普遍认为制约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资金支持”,占100%!而中国传统分门别
  类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也远远不能适应拥有多
  学科知识复合型纳米研发人才的需要。据测算,为推动中
  国纳米材料产业的发展,近期就至少需要10000名复合型
  纳米科研人员,人才缺口非常明显,纳米经营管理人才更
  是缺乏。
  成果先天不足,转化接口不畅与高水平纳米科技论
  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的纳米材料产业化并不理想。
  虽然已建立了几十条纳米材料和技术的生产线,但产品主
  要集中在纳米粉体的制备方面,生产规模一般在年产百吨
  左右;另外,纳米科研与产业化的接口并不畅一科研院所
  往往认识不到或者力不从心,去完成从实验室研制一
  直做到实施产业化这一复杂的工程化、系统化工作,往往
  是试管烧杯的成果一出来,就匆忙“交货”,没有潜心于
  后续的应用开发和技术支持,科研成果成熟度不够,先天
  不足,与企业产业化的接口十分靠前;而绝大部分企业都
  是生产型的,缺乏持续创新和应用开发能力,只能接受非
  常成熟的技术,其接受成果的是产业化链条中十分靠后的
  阶段。二者接口的差异,导致纳米技术成果不能顺利实现
  转化。
  产权意识淡薄,行业标准缺乏中国纳米材料技术近几
  年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专利数量也有所增加,但知识产权
  意识在科学界尤其是开发应用领域仍然淡薄;另外,纳米
  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缺乏,也有少数科研工作者缺乏科学
  精神和科技道德,不是真正沉下心来深入地研究和解决科
  学难题,只做了很少工作,就开始热衷于炒作纳米概念、
  炒自己的“成果”,拿一些低水平“科技成果”甚至只是
  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就四处合作重复转让,造成初级产品
  过剩,浪费了社会整体资源;一些生产微米材料的企业,
  在其产品性能、用途完全没变的情况下,贴上纳米标签,
  摇身一变成了纳米材料企业,误导纳米概念;甚至还有一
  些企业在投入少量资金注册了纳米材料公司或纳米材料应
  用公司后,就开始在经营业绩上做文章,蓄意编造是专门
  从事纳米科研、生产和应用的实力企业的假象,最终达到
  圈资、骗*的目的。
  3.发展纳米产业的对策建议
  制订发展规划,确定切入盆点坚持“有所为,有所
  不为”,国家应对纳米基础研究有整体规划,应根据国家
  产业发展战略和“十五”发展目标,制订全国纳米材料产
  业的发展规划;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国家近、中期纳米材
  料技术的开发重点,集中力量优先研究、开发和发展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市场潜力大、技术可行的项目和对未来有
  重大影响的关键领域。各省市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
  势,选择科研院校、企业,根据国内急需的产品,在各自
  分散研究的基础上,有系统地进行协调,形成地方特色。
  建立创新体系,吸引多元投资国家应鼓励科研单
  位、高等院校与生产企业,共建纳米材料技术创新基地、
  开放式研究开发中心等,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纳米材料创新体系,加
  速纳米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步伐。另外,应重视以*
  *资金为导向,建立多元投资融资体系,吸引风险投资
  及民间投资,使其大规模地介入纳米材料产业并和科技界
  融合,同时,鼓励纳米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加
  速纳米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推进。
  抓好人才培养。强化专利保护以人为本,把纳米科
  技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设立纳米科技专业的新课
  程,培养拥有多学科背景的纳米人才;采取切实措施,从
  国外引进优秀的纳米人才;开展MBA教育,培训技术型
  市场策划及营销人员,通过安排项目和基地建设,培养和
  锻炼一支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懂科技、会经营、善
  管理的纳米科技帅才。同时,注重纳米技术的原始创新,
  强化专利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1:21

  中国纳米材料产必现状
  (此文为调研报告摘要)
  一、中国纳米材料产业研发现状
  1.中国纳米材料的研发力f分布
  中国*对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研究一直给予高度
  重视,国家和各地方通过“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
  “973计划”的实施,积极投入力量和资金,使中国纳米的
  研发水平获得了很大发展。
  中国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究,已初步形成以各具
  特色的两大纳米研发中心—北方中心和南方中心为核
  心,辐射四周的格局。
  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以北京为中心,包括中科院的
  纳米科技中心、化学所、物理所、金属所、化冶所、感光
  所、半导体所,以及北大、清华、北京建材科研院、北京
  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
  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南方纳米研究
  开发中心以上海为中心,包括中科院的冶金所、硅酸盐
  所、原子核所、固体物理所、上海技术物理所,以及上海
  交大、复旦、同济、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
  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除上述两大
  中心外,西北的西安、兰州,西南的成都,以及中南的武
  汉等,也在该领域有所建树。
  北方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米碳管、纳米磁性
  液体材料、纳米半导体、纳米隐身材料、高聚物纳米复合
  材料、纳米界面材料、纳米功能涂层、纳米材料的制备技
  术、纳米功能薄膜;南方中心则在纳米医学、纳米电子、
  纳米微机械、纳米生物、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及产业化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
  从地域分布上分析约80%的纳米研发力量,集中在
  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和华北地区。但表面上相对集中,实际
  仍很分散,比如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
  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力量又分散在合肥、南京等地,尚未
  形成规模优势。
  从系统分布上分析纳米研发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高
  等院校和中科院系统,这两部分的科研力量占整个中国纳
  米研发力量的90%以上;另外,也有部分企业介入了纳米
  材料及技术的研发领域,但力量薄弱(约占5%),而且层
  次不高。
  从人员结构上分析中国现有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
  研究人员共有4500余人,其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历背景
  也非常过硬,70%以上的纳米科研人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
  拥有博士、高级职称的约占30%,拥有硕士、中级职称的
  约占40%a
  从研究的领域分析现有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以金
  属和无机物非金属纳米材料为主,占80%左右;高分子和
  化学合成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较低层次的纳米
  材料领域,集中了一半以上的研发力量,而在纳米电子、
  纳米生物医药方面,则力量薄弱。
  从研究的成果分析十年来,中国纳米基础理论的研究
  人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有关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的论文2400篇,其中发表在《自然》和《科学》等世界顶
  级学术杂志上的论文共6篇,影响因子在6以上的学术论文
  近20篇,影响因子在3以上的引篇,被SCI和EI收录的文章
  占整个发表论文的59%a
  费大都只在百万数量级,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纳米项目经
  费,不超过100万元。
  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企业越来越多的介入,尤其是风
  险投资的兴起,中国纳米研究机构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注
  意与市场结合,不仅在研究经费支持方面开拓了渠道,也
  为科研*的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一些民营研究所和公
  司制运作的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
  2.纳米研发的科技经费来源分析
  根据19%年至2000年中国纳米科技的资金投入强度统
  计,纳米研发经费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的资助投入占70%以上,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企
  业资助投入则增长较快。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纳米基金项目保持平稳增长趋
  势,年平均增长率在20-30%, 2000年批准的纳米基金项目
  明显增多。本次调研,就课题带有“纳米”字样的项目作
  了统计:1990至2000年间、至少有536个题目带有“纳米”
  字样的项目;在1999年和2000年中,科学基金新批准和资
  助的在研纳米基金项目,总经费达8000万元左右;基础研
  究起步较早的领域是纳米材料和纳米化学须域。
  根据对20所高等院校和14家科研单位正在研究的纳米
  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绝大多数正在研发的项目,研发时
  间仅在一年左右,属启动阶段,而且有颇多重复;科研经
  3.中国纳米材料及技术专利现状
  1985年至2000年,中国超细材料、纳米技术领域已公
  开的专利数共L024项,其中已授权专刊的465项,占
  45.4%,公开尚未授权的559项,占54.6%。在所有1024项
  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的专利中,涉及纳米材料领域已
  经公开的专利数共有582项,其中已授权的107项,占
  18.4%,公开尚未授权的475项,占81.6%e
  从申报的数f分析纳米材料和超细材料领域的专利
  总数比较相近,但纳米材料已获得授权的专利数,远远低
  于超细材料,仅为其1/3;在“已公开尚未授权”的专利
  中,纳米材料又远远高于超细材料,超过其5.65倍。
  从申报的时间分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0
  年为初期介入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少,发展速度缓
  慢;1990-1998年是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快
  速增长,至19971998年达到发展的相对高峰;随后,主
  要因为近两年申请的专利尚未到公开期,呈现出骤降现
  象。
  这与中国纳米材料的发展步伐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
  代中后期,中国纳米材料刚刚起步,199219%年,国家
  加大了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发力度,各研究院校纷纷涉
  足纳米领域,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取得长足进展,1997年
  以后达到颠峰。
  从申报的主体分析在所有涉及纳米材料领域的582
  项专利中,由大学及科研院所申报的有366项,占62.9%
  由企业申报的有154项,占26.5%;由个人申报的有62项,
  占10.6%。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专利中,
  国外来华申请的专利共166项,占16.2%,这部分专利以个
  人申请为主,其中纳米材料的专利申请远远大于超细材
  料,比例约为2:10
  可见,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依然是推动中国纳米材料
  与纳米技术研究发展的主力军。
  从切入的领域分析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
  术领域专利中,涉及材料的专利数量多达827项,占
  80.8%,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电子类28项,占2.7%;医药
  类41项,占4.0%;其他128项,占12.5%。说明对纳米材料
  研究的力度较大,而纳米电子学及纳米医药学的研究力量
  相当薄弱。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专利共
  528项,占51.6%;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装置的专
  利共241项,占23.5%,而且主要以超细材料的制备装置为
  主;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的专利共276项,
  占26.9% o
  4.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途径
  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主要有技术转让、技术
  入股,以及自行生产等,但产业化率普遍较低,不足
  20% e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技术成果本身不具
  备产业化条件,二是由于信息不通,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的
  渠道不畅通,缺少资金的有力支持。
  如果将中国纳米产品的成熟程度按中试、批量生产和
  规模化生产划分,明显呈剧烈递减态势。研究开发和规模
  化生产的距离较大,大量成果在实验室小试已经完成,大
  约只有5%的实验室成果最终能够转化为规模化生产。
  根据对上述加所高等院校和14家科研单位较为成熟的
  纳米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这些较成熟项目的平均研发时
  间为3.12年,已成功转让或着手进行转化工作的约为I/3 0
  在被抽样统计的54个项目中,希望通过“技术转让”
  方式转化的项目约占1/2,希望通过“技术入股”方式转
  化的项目约占I/3,而希望“自行组织生产”的项目只有
  约10%。但在已成功转让或着手进行转化土作的18个项目
  中,实现技术入股的占55%,实现技术转让的占28%,着
  手自行组织生产的占17%,显示科研人员的主观愿望与实
  际存在一定的差距。
  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两种方式正好换位,既反映出实
  施项目转化的公司一般都希望与科技发明人员形成长久合
  作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出现在一般企业后续科研力量的ll}
  乏。
  二、中目纳米材料产业相现状
  1.中国纳米企业的基本概况
  从地域分布分析截止2001年5月底,全国现共有纳
  米企业323家,其中,以纳米字样注册的企业共57家,社
  会投入资金约30亿元,并已形成以北京(包括北京、天
  津、东北等地区)、上海(上海、浙江、山东、江苏、安
  徽等地区)、深圳(包括深圳、广州、福建等地区)为中
  心的三大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产业带。经济实力雄厚的华
  东、华北及华南地区的纳米材料企业,占全国纳米企业的
  80%左右。
  从企业类型分析主要分为纳米材料应用型企业和纳
  米材料生产型企业两类。纳米材料生产型企业主要从事各
  种纳米粉体的生产,全国共有这类生产型企业30家,占所
  有纳米企业的15%,大都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广
  东、山东等地;由于纳米粉体应用范围很广,主要侧重于
  各种纳米粉体应用的纳米应用型企业分布也较为广泛,但
  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安徽等地
  的有200家,约占整个纳米企业的84%左右。
  从成立时间分析目前323家从事纳米材料业务的纳
  米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成立于1995年以后。许多1995年以
  前成立的纳米企业,实际上也是在1998年、1999年前后,
  从其它或相关行业转入开始涉足纳米材料的开发生产的;
  2000年则是中国纳米材料企业骤增的一年,而且绝大多数
  就是为纳米产业而“生”的。
  从企业性质分析各种性质的企业对纳米材料及纳米
  领域均有所涉足,但主要的还是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出
  现。值得注意的是,最早涉足纳米材料开发生产领域的,
  有不少是民营和私营企业,其中不少还投入了巨资;国有
  和集体企业投资纳米,则大都出于将其作为改造传统产业
  极好途径的目的;另外,外来资本也开始抢夺中国的纳米
  “大蛋糕"。
  从人员结构分析就企业员工人数而言,50人以下的
  小规模企业占70%;就科研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
  5%以上的占75%左右。显示中国纳米材料企业大都科技含
  量较高,符合高科技公司的特征。
  从资产规模分析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下的占90%左
  右,1000万的占65%,说明大多数纳米企业尚属初创期。
  我们对全国各地69家纳米及应用企业(京沪地区13
  家,南方地区5家,华东地区23家,东北地区4家,华北地
  区10家,中西部地区14家),进行了抽样分析:从1亿元以
  上至500万元以下,呈明显递减趋势一总资产超过1亿元占
  8.7%,大都是运用纳米技术对其原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
  企业,也有相对成立较早的纳米企业;0.5-1亿元的占
  13.0%, 3000-5000万元的占17.4%, 1000-3000万元的占
  18.8%, 500-1000万元的占20.30%;总资产在500万元以下
  的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21.7%,这些公司大都是近两年
  才刚刚成立的,或者是由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开发某项技
  术或产品,或者是因为获得了某项国家资金的支持。
  从产品种类分析目前,中国已建立了纳米材料生产
  线30多条,生产的产品大多集中于纳米氧化物、纳米金属
  粉末、纳米复合粉体等;纳米半导体、硅、纳米铁酸钡、
  钦酸泌、钦酸锯、铁酸钢、铁酸锌等,也相继研制成功,
  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单一粉体的应用已在全国展开。
  纳米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有纺织、塑料、陶瓷、涂
  料、橡胶等领域,而其主要也是用于产品的表面改性。
  从资产效益分析中国近几年纳米材料产业的资金投
  入强度逐渐增长,但产出效益并未同步增长。在被抽样比
  较的69家纳米及应用企业中,1999年和2000年的主营收入
  大都只在5000万元以下一1999年为51.85%, 2000年为
  42.22%;主营收入逾亿元的企业,大都是老的传统企业,
  其主要利润来源也并非来自纳米产品。净利润则大部分处
  于100万元以下的微利状态一1999年为47.62%, 2000年为
  39.39%;经营亏损的企业所占比例也不在少数一1999年为
  23.81 %, 2000年为15.15%0
  2.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分析
  从涉足的时间分析上市公司公布的涉足纳米材料产
  业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7月之后。据不完全统计,
  2000年下半年之前,仅有6家上市公司公布了涉足纳米领
  域的相关信息,占现已公告“触纳”上市公司总数的
  12.40%; 2000年下半年,半年内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司
  则骤增了20家,占41.66%; 2001年上半年,又有22家上市
  公司宣布加盟纳米领域,占45.84%a
  从投资力度上分析截止2001年6月巧日,已明确公
  告涉足纳米材料领域的上市公司共48家,其中有36家明确
  公布了拟投入的资金额,但实际已投入资金的只有22家,
  不足公告涉足纳米领域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从投资力度
  看,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下、1000-5000万元、5000万元
  以上的,分别占36.11%} 33.34%, 30.55%}而从已投资的
  力度来看,投资在1000万元以下的占据了相当比重,超过
  了54.54%,投资在5000万从上的(包括涉及纳米概念的相
  关投资)则不足13.%0
  显然,许多上市公司在发展战略上都已开始关注纳
  米,但实际投资时则依然带有许多试探和试验的色彩。
  从资金的来源分析已公布投资额的36家涉足纳米的
  上市公司中,以公司自有资金投入的共有19家,占所有公
  布纳米投资额的上市公司总数的52.78%;利用直接融资获
  得的资金投入的16家,占44.45%,其中,以2000年度公发
  上市或配股募集资金投入的8家、以2001年度拟配股或增
  发募集资金投入的5家、以改变以前年度募集资金投入的2
  家、以拟发行可转换债券募集资金投入的1家,分别占
  22.24%, 13.88%, 5.56%和2.78%;另外,利用国债贴息
  资金投入的有1家,占2.78%0
  可见,“触纳”上市公司大都借纳米概念,充分利用
  了本身所独具的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功能。
  从涉足的领域分析在所有已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
  司中,公告投资纳米材料应用的上市公司22家,占全部公
  告家数的45.84%;公告投资纳米材料制备的上市公司21
  家,占43.75%;公告投资纳米技术应用的上市公司共11
  家,占22.92%。大量投资集中在较低层次的纳米粉*备
  和简单应用等方面,如投入纳米氧化物制备及应用的共24
  家,占据了全部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司的1/2,其中不
  乏缺乏认真调研分析一哄而起的现象。
  从投资的动因分析上市公司投资纳米项目的基本动
  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为给自己已有的传统产业,注入
  新的高科技含量,以巩固自己的传统产业;也有不少上市
  公司想借助新兴的前景广阔的纳米科技,涉足高新技术产
  业,寻找公司新印利润增长点;还有少数上市公司则纯粹
  是借题发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实际用意是在二
  级市场,或者,想借高科技项目之名,顺利通过配股或增
  发新股“圈钱”。
  3.涉足纳米材料领域的模式分析
  根据对已公告的48家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的初步
  分析,可以大致将其涉足纳米领域的方式分为四种模
  式—
  试探性投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大都带
  有明显的种子期风险投资的色彩,或者,以下属企业或投
  资组建的风险投资公司,试探性地涉足纳米领域;或者,
  与专业从事纳米研发生产的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纳米研究
  所,资助并借以渗入最前沿的纳米技术和产品领域,但这
  一方式的投资额一般都不超过500万元。
  试验性投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要么直
  接参股或控股已拥有技术和产品的现有纳米公司,要么与
  拥有技术或产品的公司或技术方发起设立新的纳米公司。
  这类投资有一些明显特征:一是上市公司的投资额一般在
  1000-3000万元之间,带有一定试验性质,二是上市公司
  一般都相对控股,有时是几家上市公司联合投资;三是所
  涉足或新成立的纳米公司一般都有明确的产品,而且一般
  都是按照可在创业板上市的模式进行构建的。
  直接投资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一般拥
  有很强的传统主业,希望通过投资纳米来改造自己的传统
  产业。其中,青岛海尔、美菱电器、小鸭电器三家上市公
  司在纳米家电领域展开的激烈竞争,尤为引人注目。而一
  些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则采用了创建纳米技术园区的办
  法,既盘活了存量资产,又借以介入纳米领域;一些投资
  纳米获得初步成功的上市公司,也逐步拓展到纳米基地的
  创建。
  解化嫁接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大都是
  通过与大股东之问的关联交易,涉足纳米领域并化解风险。
  或者,由控股股东先期投入纳米项目,孵化成熟后再转给
  上市公司;或者,采用与控股股东联合投资的方式,我中
  有你,你中有我。还有不少上市的控股或参股大股东已经
  涉足纳米领域,为上市公司涉足纳米提供了诸多便利。
  三、存在问题介析及其对策建议
  1.中国纳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科研缺乏孟点,信息沟通缺乏据调研,中国有一半
  以上的省市把“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列为地方“十五”
  发展重点。一些地方忽视市场因素及当地的客观条件,一
  哄而上,结果造成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在此次调研回
  收的211份调查问卷中,认为制约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的,占41.23%0
  另外,中国从事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究的人员,分
  属不同的行业、部门,条块分割,由于信息交流不畅,从
  事纳米科研的人员缺乏相互交流,更缺乏与一线企业的交
  流与合作,纳米应用研究力量分散、重复的现象严重;企
  业间应用成果壁垒森严,难以推广,也致使不少低水平重
  复,重点不突出,阻碍了整体优势的发挥。
  科研经费不足.专业人才厄乏在此次调研回收的
  211份调查问卷中,普遍认为制约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资金支持”,占100%!而中国传统分门别
  类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也远远不能适应拥有多
  学科知识复合型纳米研发人才的需要。据测算,为推动中
  国纳米材料产业的发展,近期就至少需要10000名复合型
  纳米科研人员,人才缺口非常明显,纳米经营管理人才更
  是缺乏。
  成果先天不足,转化接口不畅与高水平纳米科技论
  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的纳米材料产业化并不理想。
  虽然已建立了几十条纳米材料和技术的生产线,但产品主
  要集中在纳米粉体的制备方面,生产规模一般在年产百吨
  左右;另外,纳米科研与产业化的接口并不畅一科研院所
  往往认识不到或者力不从心,去完成从实验室研制一
  直做到实施产业化这一复杂的工程化、系统化工作,往往
  是试管烧杯的成果一出来,就匆忙“交货”,没有潜心于
  后续的应用开发和技术支持,科研成果成熟度不够,先天
  不足,与企业产业化的接口十分靠前;而绝大部分企业都
  是生产型的,缺乏持续创新和应用开发能力,只能接受非
  常成熟的技术,其接受成果的是产业化链条中十分靠后的
  阶段。二者接口的差异,导致纳米技术成果不能顺利实现
  转化。
  产权意识淡薄,行业标准缺乏中国纳米材料技术近几
  年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专利数量也有所增加,但知识产权
  意识在科学界尤其是开发应用领域仍然淡薄;另外,纳米
  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缺乏,也有少数科研工作者缺乏科学
  精神和科技道德,不是真正沉下心来深入地研究和解决科
  学难题,只做了很少工作,就开始热衷于炒作纳米概念、
  炒自己的“成果”,拿一些低水平“科技成果”甚至只是
  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就四处合作重复转让,造成初级产品
  过剩,浪费了社会整体资源;一些生产微米材料的企业,
  在其产品性能、用途完全没变的情况下,贴上纳米标签,
  摇身一变成了纳米材料企业,误导纳米概念;甚至还有一
  些企业在投入少量资金注册了纳米材料公司或纳米材料应
  用公司后,就开始在经营业绩上做文章,蓄意编造是专门
  从事纳米科研、生产和应用的实力企业的假象,最终达到
  圈资、骗*的目的。
  3.发展纳米产业的对策建议
  制订发展规划,确定切入盆点坚持“有所为,有所
  不为”,国家应对纳米基础研究有整体规划,应根据国家
  产业发展战略和“十五”发展目标,制订全国纳米材料产
  业的发展规划;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国家近、中期纳米材
  料技术的开发重点,集中力量优先研究、开发和发展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市场潜力大、技术可行的项目和对未来有
  重大影响的关键领域。各省市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
  势,选择科研院校、企业,根据国内急需的产品,在各自
  分散研究的基础上,有系统地进行协调,形成地方特色。
  建立创新体系,吸引多元投资国家应鼓励科研单
  位、高等院校与生产企业,共建纳米材料技术创新基地、
  开放式研究开发中心等,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纳米材料创新体系,加
  速纳米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步伐。另外,应重视以*
  *资金为导向,建立多元投资融资体系,吸引风险投资
  及民间投资,使其大规模地介入纳米材料产业并和科技界
  融合,同时,鼓励纳米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加
  速纳米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推进。
  抓好人才培养。强化专利保护以人为本,把纳米科
  技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设立纳米科技专业的新课
  程,培养拥有多学科背景的纳米人才;采取切实措施,从
  国外引进优秀的纳米人才;开展MBA教育,培训技术型
  市场策划及营销人员,通过安排项目和基地建设,培养和
  锻炼一支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懂科技、会经营、善
  管理的纳米科技帅才。同时,注重纳米技术的原始创新,
  强化专利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1:21

  中国纳米材料产必现状
  (此文为调研报告摘要)
  一、中国纳米材料产业研发现状
  1.中国纳米材料的研发力f分布
  中国*对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研究一直给予高度
  重视,国家和各地方通过“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
  “973计划”的实施,积极投入力量和资金,使中国纳米的
  研发水平获得了很大发展。
  中国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究,已初步形成以各具
  特色的两大纳米研发中心—北方中心和南方中心为核
  心,辐射四周的格局。
  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以北京为中心,包括中科院的
  纳米科技中心、化学所、物理所、金属所、化冶所、感光
  所、半导体所,以及北大、清华、北京建材科研院、北京
  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
  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南方纳米研究
  开发中心以上海为中心,包括中科院的冶金所、硅酸盐
  所、原子核所、固体物理所、上海技术物理所,以及上海
  交大、复旦、同济、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
  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除上述两大
  中心外,西北的西安、兰州,西南的成都,以及中南的武
  汉等,也在该领域有所建树。
  北方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米碳管、纳米磁性
  液体材料、纳米半导体、纳米隐身材料、高聚物纳米复合
  材料、纳米界面材料、纳米功能涂层、纳米材料的制备技
  术、纳米功能薄膜;南方中心则在纳米医学、纳米电子、
  纳米微机械、纳米生物、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及产业化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
  从地域分布上分析约80%的纳米研发力量,集中在
  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和华北地区。但表面上相对集中,实际
  仍很分散,比如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
  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力量又分散在合肥、南京等地,尚未
  形成规模优势。
  从系统分布上分析纳米研发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高
  等院校和中科院系统,这两部分的科研力量占整个中国纳
  米研发力量的90%以上;另外,也有部分企业介入了纳米
  材料及技术的研发领域,但力量薄弱(约占5%),而且层
  次不高。
  从人员结构上分析中国现有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
  研究人员共有4500余人,其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历背景
  也非常过硬,70%以上的纳米科研人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
  拥有博士、高级职称的约占30%,拥有硕士、中级职称的
  约占40%a
  从研究的领域分析现有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以金
  属和无机物非金属纳米材料为主,占80%左右;高分子和
  化学合成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较低层次的纳米
  材料领域,集中了一半以上的研发力量,而在纳米电子、
  纳米生物医药方面,则力量薄弱。
  从研究的成果分析十年来,中国纳米基础理论的研究
  人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有关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的论文2400篇,其中发表在《自然》和《科学》等世界顶
  级学术杂志上的论文共6篇,影响因子在6以上的学术论文
  近20篇,影响因子在3以上的引篇,被SCI和EI收录的文章
  占整个发表论文的59%a
  费大都只在百万数量级,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纳米项目经
  费,不超过100万元。
  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企业越来越多的介入,尤其是风
  险投资的兴起,中国纳米研究机构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注
  意与市场结合,不仅在研究经费支持方面开拓了渠道,也
  为科研*的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一些民营研究所和公
  司制运作的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
  2.纳米研发的科技经费来源分析
  根据19%年至2000年中国纳米科技的资金投入强度统
  计,纳米研发经费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的资助投入占70%以上,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企
  业资助投入则增长较快。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纳米基金项目保持平稳增长趋
  势,年平均增长率在20-30%, 2000年批准的纳米基金项目
  明显增多。本次调研,就课题带有“纳米”字样的项目作
  了统计:1990至2000年间、至少有536个题目带有“纳米”
  字样的项目;在1999年和2000年中,科学基金新批准和资
  助的在研纳米基金项目,总经费达8000万元左右;基础研
  究起步较早的领域是纳米材料和纳米化学须域。
  根据对20所高等院校和14家科研单位正在研究的纳米
  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绝大多数正在研发的项目,研发时
  间仅在一年左右,属启动阶段,而且有颇多重复;科研经
  3.中国纳米材料及技术专利现状
  1985年至2000年,中国超细材料、纳米技术领域已公
  开的专利数共L024项,其中已授权专刊的465项,占
  45.4%,公开尚未授权的559项,占54.6%。在所有1024项
  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的专利中,涉及纳米材料领域已
  经公开的专利数共有582项,其中已授权的107项,占
  18.4%,公开尚未授权的475项,占81.6%e
  从申报的数f分析纳米材料和超细材料领域的专利
  总数比较相近,但纳米材料已获得授权的专利数,远远低
  于超细材料,仅为其1/3;在“已公开尚未授权”的专利
  中,纳米材料又远远高于超细材料,超过其5.65倍。
  从申报的时间分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0
  年为初期介入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少,发展速度缓
  慢;1990-1998年是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快
  速增长,至19971998年达到发展的相对高峰;随后,主
  要因为近两年申请的专利尚未到公开期,呈现出骤降现
  象。
  这与中国纳米材料的发展步伐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
  代中后期,中国纳米材料刚刚起步,199219%年,国家
  加大了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发力度,各研究院校纷纷涉
  足纳米领域,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取得长足进展,1997年
  以后达到颠峰。
  从申报的主体分析在所有涉及纳米材料领域的582
  项专利中,由大学及科研院所申报的有366项,占62.9%
  由企业申报的有154项,占26.5%;由个人申报的有62项,
  占10.6%。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专利中,
  国外来华申请的专利共166项,占16.2%,这部分专利以个
  人申请为主,其中纳米材料的专利申请远远大于超细材
  料,比例约为2:10
  可见,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依然是推动中国纳米材料
  与纳米技术研究发展的主力军。
  从切入的领域分析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
  术领域专利中,涉及材料的专利数量多达827项,占
  80.8%,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电子类28项,占2.7%;医药
  类41项,占4.0%;其他128项,占12.5%。说明对纳米材料
  研究的力度较大,而纳米电子学及纳米医药学的研究力量
  相当薄弱。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专利共
  528项,占51.6%;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装置的专
  利共241项,占23.5%,而且主要以超细材料的制备装置为
  主;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的专利共276项,
  占26.9% o
  4.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途径
  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主要有技术转让、技术
  入股,以及自行生产等,但产业化率普遍较低,不足
  20% e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技术成果本身不具
  备产业化条件,二是由于信息不通,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的
  渠道不畅通,缺少资金的有力支持。
  如果将中国纳米产品的成熟程度按中试、批量生产和
  规模化生产划分,明显呈剧烈递减态势。研究开发和规模
  化生产的距离较大,大量成果在实验室小试已经完成,大
  约只有5%的实验室成果最终能够转化为规模化生产。
  根据对上述加所高等院校和14家科研单位较为成熟的
  纳米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这些较成熟项目的平均研发时
  间为3.12年,已成功转让或着手进行转化工作的约为I/3 0
  在被抽样统计的54个项目中,希望通过“技术转让”
  方式转化的项目约占1/2,希望通过“技术入股”方式转
  化的项目约占I/3,而希望“自行组织生产”的项目只有
  约10%。但在已成功转让或着手进行转化土作的18个项目
  中,实现技术入股的占55%,实现技术转让的占28%,着
  手自行组织生产的占17%,显示科研人员的主观愿望与实
  际存在一定的差距。
  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两种方式正好换位,既反映出实
  施项目转化的公司一般都希望与科技发明人员形成长久合
  作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出现在一般企业后续科研力量的ll}
  乏。
  二、中目纳米材料产业相现状
  1.中国纳米企业的基本概况
  从地域分布分析截止2001年5月底,全国现共有纳
  米企业323家,其中,以纳米字样注册的企业共57家,社
  会投入资金约30亿元,并已形成以北京(包括北京、天
  津、东北等地区)、上海(上海、浙江、山东、江苏、安
  徽等地区)、深圳(包括深圳、广州、福建等地区)为中
  心的三大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产业带。经济实力雄厚的华
  东、华北及华南地区的纳米材料企业,占全国纳米企业的
  80%左右。
  从企业类型分析主要分为纳米材料应用型企业和纳
  米材料生产型企业两类。纳米材料生产型企业主要从事各
  种纳米粉体的生产,全国共有这类生产型企业30家,占所
  有纳米企业的15%,大都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广
  东、山东等地;由于纳米粉体应用范围很广,主要侧重于
  各种纳米粉体应用的纳米应用型企业分布也较为广泛,但
  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安徽等地
  的有200家,约占整个纳米企业的84%左右。
  从成立时间分析目前323家从事纳米材料业务的纳
  米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成立于1995年以后。许多1995年以
  前成立的纳米企业,实际上也是在1998年、1999年前后,
  从其它或相关行业转入开始涉足纳米材料的开发生产的;
  2000年则是中国纳米材料企业骤增的一年,而且绝大多数
  就是为纳米产业而“生”的。
  从企业性质分析各种性质的企业对纳米材料及纳米
  领域均有所涉足,但主要的还是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出
  现。值得注意的是,最早涉足纳米材料开发生产领域的,
  有不少是民营和私营企业,其中不少还投入了巨资;国有
  和集体企业投资纳米,则大都出于将其作为改造传统产业
  极好途径的目的;另外,外来资本也开始抢夺中国的纳米
  “大蛋糕"。
  从人员结构分析就企业员工人数而言,50人以下的
  小规模企业占70%;就科研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
  5%以上的占75%左右。显示中国纳米材料企业大都科技含
  量较高,符合高科技公司的特征。
  从资产规模分析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下的占90%左
  右,1000万的占65%,说明大多数纳米企业尚属初创期。
  我们对全国各地69家纳米及应用企业(京沪地区13
  家,南方地区5家,华东地区23家,东北地区4家,华北地
  区10家,中西部地区14家),进行了抽样分析:从1亿元以
  上至500万元以下,呈明显递减趋势一总资产超过1亿元占
  8.7%,大都是运用纳米技术对其原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
  企业,也有相对成立较早的纳米企业;0.5-1亿元的占
  13.0%, 3000-5000万元的占17.4%, 1000-3000万元的占
  18.8%, 500-1000万元的占20.30%;总资产在500万元以下
  的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21.7%,这些公司大都是近两年
  才刚刚成立的,或者是由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开发某项技
  术或产品,或者是因为获得了某项国家资金的支持。
  从产品种类分析目前,中国已建立了纳米材料生产
  线30多条,生产的产品大多集中于纳米氧化物、纳米金属
  粉末、纳米复合粉体等;纳米半导体、硅、纳米铁酸钡、
  钦酸泌、钦酸锯、铁酸钢、铁酸锌等,也相继研制成功,
  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单一粉体的应用已在全国展开。
  纳米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有纺织、塑料、陶瓷、涂
  料、橡胶等领域,而其主要也是用于产品的表面改性。
  从资产效益分析中国近几年纳米材料产业的资金投
  入强度逐渐增长,但产出效益并未同步增长。在被抽样比
  较的69家纳米及应用企业中,1999年和2000年的主营收入
  大都只在5000万元以下一1999年为51.85%, 2000年为
  42.22%;主营收入逾亿元的企业,大都是老的传统企业,
  其主要利润来源也并非来自纳米产品。净利润则大部分处
  于100万元以下的微利状态一1999年为47.62%, 2000年为
  39.39%;经营亏损的企业所占比例也不在少数一1999年为
  23.81 %, 2000年为15.15%0
  2.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分析
  从涉足的时间分析上市公司公布的涉足纳米材料产
  业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7月之后。据不完全统计,
  2000年下半年之前,仅有6家上市公司公布了涉足纳米领
  域的相关信息,占现已公告“触纳”上市公司总数的
  12.40%; 2000年下半年,半年内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司
  则骤增了20家,占41.66%; 2001年上半年,又有22家上市
  公司宣布加盟纳米领域,占45.84%a
  从投资力度上分析截止2001年6月巧日,已明确公
  告涉足纳米材料领域的上市公司共48家,其中有36家明确
  公布了拟投入的资金额,但实际已投入资金的只有22家,
  不足公告涉足纳米领域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从投资力度
  看,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下、1000-5000万元、5000万元
  以上的,分别占36.11%} 33.34%, 30.55%}而从已投资的
  力度来看,投资在1000万元以下的占据了相当比重,超过
  了54.54%,投资在5000万从上的(包括涉及纳米概念的相
  关投资)则不足13.%0
  显然,许多上市公司在发展战略上都已开始关注纳
  米,但实际投资时则依然带有许多试探和试验的色彩。
  从资金的来源分析已公布投资额的36家涉足纳米的
  上市公司中,以公司自有资金投入的共有19家,占所有公
  布纳米投资额的上市公司总数的52.78%;利用直接融资获
  得的资金投入的16家,占44.45%,其中,以2000年度公发
  上市或配股募集资金投入的8家、以2001年度拟配股或增
  发募集资金投入的5家、以改变以前年度募集资金投入的2
  家、以拟发行可转换债券募集资金投入的1家,分别占
  22.24%, 13.88%, 5.56%和2.78%;另外,利用国债贴息
  资金投入的有1家,占2.78%0
  可见,“触纳”上市公司大都借纳米概念,充分利用
  了本身所独具的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功能。
  从涉足的领域分析在所有已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
  司中,公告投资纳米材料应用的上市公司22家,占全部公
  告家数的45.84%;公告投资纳米材料制备的上市公司21
  家,占43.75%;公告投资纳米技术应用的上市公司共11
  家,占22.92%。大量投资集中在较低层次的纳米粉*备
  和简单应用等方面,如投入纳米氧化物制备及应用的共24
  家,占据了全部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司的1/2,其中不
  乏缺乏认真调研分析一哄而起的现象。
  从投资的动因分析上市公司投资纳米项目的基本动
  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为给自己已有的传统产业,注入
  新的高科技含量,以巩固自己的传统产业;也有不少上市
  公司想借助新兴的前景广阔的纳米科技,涉足高新技术产
  业,寻找公司新印利润增长点;还有少数上市公司则纯粹
  是借题发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实际用意是在二
  级市场,或者,想借高科技项目之名,顺利通过配股或增
  发新股“圈钱”。
  3.涉足纳米材料领域的模式分析
  根据对已公告的48家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的初步
  分析,可以大致将其涉足纳米领域的方式分为四种模
  式—
  试探性投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大都带
  有明显的种子期风险投资的色彩,或者,以下属企业或投
  资组建的风险投资公司,试探性地涉足纳米领域;或者,
  与专业从事纳米研发生产的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纳米研究
  所,资助并借以渗入最前沿的纳米技术和产品领域,但这
  一方式的投资额一般都不超过500万元。
  试验性投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要么直
  接参股或控股已拥有技术和产品的现有纳米公司,要么与
  拥有技术或产品的公司或技术方发起设立新的纳米公司。
  这类投资有一些明显特征:一是上市公司的投资额一般在
  1000-3000万元之间,带有一定试验性质,二是上市公司
  一般都相对控股,有时是几家上市公司联合投资;三是所
  涉足或新成立的纳米公司一般都有明确的产品,而且一般
  都是按照可在创业板上市的模式进行构建的。
  直接投资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一般拥
  有很强的传统主业,希望通过投资纳米来改造自己的传统
  产业。其中,青岛海尔、美菱电器、小鸭电器三家上市公
  司在纳米家电领域展开的激烈竞争,尤为引人注目。而一
  些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则采用了创建纳米技术园区的办
  法,既盘活了存量资产,又借以介入纳米领域;一些投资
  纳米获得初步成功的上市公司,也逐步拓展到纳米基地的
  创建。
  解化嫁接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大都是
  通过与大股东之问的关联交易,涉足纳米领域并化解风险。
  或者,由控股股东先期投入纳米项目,孵化成熟后再转给
  上市公司;或者,采用与控股股东联合投资的方式,我中
  有你,你中有我。还有不少上市的控股或参股大股东已经
  涉足纳米领域,为上市公司涉足纳米提供了诸多便利。
  三、存在问题介析及其对策建议
  1.中国纳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科研缺乏孟点,信息沟通缺乏据调研,中国有一半
  以上的省市把“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列为地方“十五”
  发展重点。一些地方忽视市场因素及当地的客观条件,一
  哄而上,结果造成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在此次调研回
  收的211份调查问卷中,认为制约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的,占41.23%0
  另外,中国从事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究的人员,分
  属不同的行业、部门,条块分割,由于信息交流不畅,从
  事纳米科研的人员缺乏相互交流,更缺乏与一线企业的交
  流与合作,纳米应用研究力量分散、重复的现象严重;企
  业间应用成果壁垒森严,难以推广,也致使不少低水平重
  复,重点不突出,阻碍了整体优势的发挥。
  科研经费不足.专业人才厄乏在此次调研回收的
  211份调查问卷中,普遍认为制约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资金支持”,占100%!而中国传统分门别
  类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也远远不能适应拥有多
  学科知识复合型纳米研发人才的需要。据测算,为推动中
  国纳米材料产业的发展,近期就至少需要10000名复合型
  纳米科研人员,人才缺口非常明显,纳米经营管理人才更
  是缺乏。
  成果先天不足,转化接口不畅与高水平纳米科技论
  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的纳米材料产业化并不理想。
  虽然已建立了几十条纳米材料和技术的生产线,但产品主
  要集中在纳米粉体的制备方面,生产规模一般在年产百吨
  左右;另外,纳米科研与产业化的接口并不畅一科研院所
  往往认识不到或者力不从心,去完成从实验室研制一
  直做到实施产业化这一复杂的工程化、系统化工作,往往
  是试管烧杯的成果一出来,就匆忙“交货”,没有潜心于
  后续的应用开发和技术支持,科研成果成熟度不够,先天
  不足,与企业产业化的接口十分靠前;而绝大部分企业都
  是生产型的,缺乏持续创新和应用开发能力,只能接受非
  常成熟的技术,其接受成果的是产业化链条中十分靠后的
  阶段。二者接口的差异,导致纳米技术成果不能顺利实现
  转化。
  产权意识淡薄,行业标准缺乏中国纳米材料技术近几
  年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专利数量也有所增加,但知识产权
  意识在科学界尤其是开发应用领域仍然淡薄;另外,纳米
  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缺乏,也有少数科研工作者缺乏科学
  精神和科技道德,不是真正沉下心来深入地研究和解决科
  学难题,只做了很少工作,就开始热衷于炒作纳米概念、
  炒自己的“成果”,拿一些低水平“科技成果”甚至只是
  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就四处合作重复转让,造成初级产品
  过剩,浪费了社会整体资源;一些生产微米材料的企业,
  在其产品性能、用途完全没变的情况下,贴上纳米标签,
  摇身一变成了纳米材料企业,误导纳米概念;甚至还有一
  些企业在投入少量资金注册了纳米材料公司或纳米材料应
  用公司后,就开始在经营业绩上做文章,蓄意编造是专门
  从事纳米科研、生产和应用的实力企业的假象,最终达到
  圈资、骗*的目的。
  3.发展纳米产业的对策建议
  制订发展规划,确定切入盆点坚持“有所为,有所
  不为”,国家应对纳米基础研究有整体规划,应根据国家
  产业发展战略和“十五”发展目标,制订全国纳米材料产
  业的发展规划;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国家近、中期纳米材
  料技术的开发重点,集中力量优先研究、开发和发展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市场潜力大、技术可行的项目和对未来有
  重大影响的关键领域。各省市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
  势,选择科研院校、企业,根据国内急需的产品,在各自
  分散研究的基础上,有系统地进行协调,形成地方特色。
  建立创新体系,吸引多元投资国家应鼓励科研单
  位、高等院校与生产企业,共建纳米材料技术创新基地、
  开放式研究开发中心等,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纳米材料创新体系,加
  速纳米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步伐。另外,应重视以*
  *资金为导向,建立多元投资融资体系,吸引风险投资
  及民间投资,使其大规模地介入纳米材料产业并和科技界
  融合,同时,鼓励纳米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加
  速纳米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推进。
  抓好人才培养。强化专利保护以人为本,把纳米科
  技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设立纳米科技专业的新课
  程,培养拥有多学科背景的纳米人才;采取切实措施,从
  国外引进优秀的纳米人才;开展MBA教育,培训技术型
  市场策划及营销人员,通过安排项目和基地建设,培养和
  锻炼一支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懂科技、会经营、善
  管理的纳米科技帅才。同时,注重纳米技术的原始创新,
  强化专利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