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3:2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7:42
《对牛弹琴》是东汉学者牟融的代表作之一,选自《牟子理惑论》,讲述了战国时期公明仪为牛弹奏乐曲的“故事”。
公明仪,战国时代人物。自幼有音乐天赋,平日拿筷子敲碗,音调铿锵殊妙。然而家境贪寒,买乐器不起,只好跳踢踏舞。后有宫庭乐师弥留之际,以为孺子可教,将毕生钟爱之琴馈赠于他。从此,公明仪见人就笑,人以为他疯了。
人物典故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希望能帮助到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7:42
有的。“对牛弹琴”这一成语出自东汉学者牟融的同名代表作《对牛弹琴》。此文选自《牟子理惑论》,讲述了战国时期有人为牛弹奏乐曲的故事。当时有个弹琴能手叫公明仪,他对牛弹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着头吃草,就好像没听见任何声音一样。不是牛没有听见,是这美妙的曲子不适合牛的耳朵而已。公明仪于是变换曲调,弹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声,还有一只孤独小牛的哞哞叫声。牛听了,马上摇动尾巴,竖起耳朵,因为不安而小步来回走动。
这个成语用以说明:办任何事情,都必须看对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后人用“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讲高深道理是徒劳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7:43
在古代当然有人对牛弹过琴。
《对牛弹琴》是东汉学者牟融的代表作之一,选自《牟子理惑论》,讲述了战国时期公明仪为牛弹奏乐曲的故事。
原文: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翻译:
有个弹琴能手叫公明仪,他对牛弹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着头吃草,就好像没听见任何声音一样。不是牛没有听见,是这美妙的曲子不适合牛的耳朵而已。
公明仪于是变换曲调,弹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声,还有一只孤独小牛的哞哞叫声。牛听了,马上摇动尾巴,竖起耳朵,因为不安而小步来回走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7:43
它的由来有个美妙的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非常著名的音乐家叫公明仪。公明仪极善弹琴,优美的琴声从他手下流出,听众便会如痴如醉。《对牛弹琴图》
一年春天,公明仪带着琴去田野中散步。春风柔和,送来青草阵阵芬芳,公明仪心旷神怡,不由得四处环顾。他发现远处有一头牛正在吃草,对他的到来不闻不问。他忽然有了奇思妙想。过去,他弹琴给人听,得到了不少赞誉,如果给这头牛弹上一曲,它也会听得进去吗?这样想着,他架好琴,拨动琴弦,便在田野里弹奏起来。他弹奏的这首曲子十分高雅,叫做《清角之操曲》。
这样美妙的琴声,如果被人听见,肯定会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然而田野中的这头牛,却依然低头吃草,时不时还甩动一下尾巴,根本不理会公明仪的个人音乐会,更谈不上领会曲子中的美妙意境了。
公明仪尽心尽力,一曲奏完,看到眼前这头牛如此无动于衷,实在无奈。他想了想,又有了新主意。于是,他再次拨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的杂乱的声音,一会儿像苍蝇在嗡嗡乱飞,一会儿又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一下子倒吸引了牛的注意,它居然停止了吃草,抬起头,竖起耳朵,认真地倾听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当然,如果有人评价说话者在“对牛弹琴”,那么这话的重点就不是在说听话的人愚蠢或者外行,而是在讥讽说话者不看对象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7:44
战国公明仪对牛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