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3: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0:33
张悦群
所谓预测,有两层意思,一是预,二是测。预,指预先或者事先,也可以指参与或干预。测,指测量或估计,也可以指推测、猜度、料想。因此可以这样给预测下个定义:预测是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知和判断事物未来或未知的结果。这种活动古已有之,早已存在,并且在今天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从哲学上看,它并不是看不见的、虚无的事物,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就是说: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预测活动,它都是客观存在的。阅读中有没有预测?回答是肯定的。为什么有人阅读效率高而有人阅读效率低?对于这个问题有一种饶有兴趣的解释,就是阅读理解在本质上是一个假设过程,高效率的阅读者更善于捕捉和利用文章的“线索”来对其意义和内容进行预测。
一、阅读预测的主要机理
预测是一种推理性的认知技能。在具体阅读过程中,预测指读者根据对文章提供的各种线索(包括文字和非文字的)的察看和选择,结合读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亦称图式)和经验,对文章的主题性质、内容、写作方式等作出预先推断。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认为读者的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这意味着阅读理解有赖于读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只有当读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文章的信息发生相互作用时才能产生理解。预测可以激发和调动读者的已有知识,使新信息变得更容易理解和吸收。前面的语词被激活后把它的兴奋扩到与之相关的概念和词,阅读者缩小了他认为下面可能出现的概念和词的范围,从而降低了提取这些概念和词的阈限,很轻易地就联想到应该出现的概念和词。读者对文章的思考已经注入了作者的思维流,与之同起伏,共运动。他几乎不去仔细认识每一个字和每一个词,只需扫视一下下面的句子里是否出现他预料将会出现的概念和词就够了。阅读预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果如所料,于是他的图式就得到了强化,认知结构就得到进一步巩固(即同化);一种是不如所料,阅读对象在他的图式中没有出现过,于是他必须“回视”,必须检查自己的预测思路,对自己的预测进行修正,对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即顺应)。阅读预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这样一个同化和顺应的信息加工过程。
读者对文章下文的预测能力不仅有助于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是读者是否理解文章的标志。预测能力越强,理解得就越好,阅读效率就越高。因为高效率的读者不仅知道文章中“哪些部分应该认真阅读”,而且了解“哪些部分可以一带而过”。这样说来,阅读中的预测行为也是一个决策行为。读者每作出一个预测就是对自己的推理和判断能力提出一次挑战。这就使得阅读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聚精会神地搜索文章提供的种种视觉信息,以证实或修正自己的假设。这就需要阅读者在阅读素质上具有必要的自我监控能力。换句话说,阅读预测需要自我监控来保证,积极主动地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这种行为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读者对自己阅读预测的事先计划和安排,比如多长时间速读多少文字,精读多少文字,是预测层次结构,还是预测语言内涵;二是对自己实际阅读预测过程的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比如思想是否集中,意志是否坚强,与文意是否统一,与下文是否一致;三是对自己的阅读预测行为进行必要的调节、校正和控制,比如有没有抓主要线索,有没有把握作者的思维流,是否闭起眼睛瞑想一下等。总之,阅读预测的监控主要是指读者对自己的动机、兴趣、意志、方法等心理行为和操作行为进行必要的自我*。成功的自我监控在于自我激励习惯的养成和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能力的提高。
二、阅读预测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预测还没有为大家所重视,还没有被当作一种专门的阅读技能来加以传授和训练。笔者认为应该采取“拿来主义”,引进和借鉴西方阅读教学中的预测方法,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预测技能,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 首先,丰富学生阅读预测的“背景知识”。这个背景知识就是前文提到的图式(schema),这个图式就是阅读预测的基石。认知结构理论按内容和作用将知识分为新知识和原知识,我们在此基础上引进“后知识”这个概念,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知识分为 新知识、原知识和后知识三类。在阅读预测时,学生必须运用原知识(背景知识)和预测新知识(新材料),经过一定的信息加工形成后知识。这样的后知识在下一次预测之中又转化为原知识。良好的阅读预测就在于促进原知识与后知识不断转化,循环往复,步步提高。原知识,既是上次预测所习得的结果,又是这次预测的新起点,在阅读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每一次阅读预测做两点工作。一是在每一次预测的时候,尽可能将其置于一个有意义的前后关系中,例如预测游记文章的游踪,要把它安置于定点观察和移步换形的关系中;预测别里科夫的恋爱故事,要把它安置于人物性格与人物行动的关系中。二是在阅读预测活动后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预测的结果,即获得的后知识,进行归类、编码、贮存,以便以后阅读预测时激活、提取和利用。另一个方面,引导学生注意和搜集来自教科书之外的周围环境的各种经验、来自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知识,丰富他们阅读预测的“背景知识”。其次,传授一系列阅读预测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捕捉视觉信息中有助于阅读预测的“线索”。线索的外延比较广泛,标题、插图、图表、中心句、过渡句、关键词,以及体裁、题材、作者风格、时代背景等等。这些线索分别从不同侧面为阅读预测提供了一定的可以利用的条件。例如捕捉过渡句,预测下文内容:“五十年来的生活,一页 一页地展示在他面前”(《火刑》),可以预测下文是布鲁诺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拿来主义》),可以预测下文是拿来主义应该怎样做的方法和态度。读者对文章的体裁和组织结构的了解以及熟悉程度,也会影响到对文章内容和信息组织方式的理解和预测。如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窥视出文章的总体布局、作者的论证方法、思路的脉络走向,就比较容易对下文作出预测。
展开全文阅读 开始训练学生预测,适宜选择一些常见的共性比较明显的文章。如选择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语篇和语段中常见的“演绎型”(即从概括到具体的表述过程),让学生捕捉中心句、关键词等线索进行学习理解,然后再向学生介绍一些其他类型的语篇、语段。具体阅读时,应当鼓励学生捕捉文章中的显性线索,对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展开方式等进行推断,从而及时地把握语篇的整体意义和下文的基本内容。可以让学生将第一段以后的内容用白纸盖起来。在学生读完第一段后,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第一段提供的信息对第二段内容进行预测,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果第一段是一个总体概述,那么第二段是用具体事例来展开和支撑上文,抑或是对上文进行限定和修正呢?在学生对下文作出自己的预测和适当的讨论后,让他们读第二段,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即使有的学生的猜测与文章大相径庭,只要有道理,教师也应该鼓励。读第三段时,也可以重复上述教学过程。有投影仪设备的教室,可以将一段段文字分别投射进行预测训练,可以设计多项选择题。或者,在遇到便于训练预测能力的典型的语段时,可以卖一个“关子”,故意留一段文字不读、不讲,让学生说说这段文章的结构或内容。再次,培养学生在阅读预测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向学生讲清楚阅读预测的重要性,树立学生掌握预测技能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动机和兴趣。教给他们自我监控 的基本方法,使他们全神贯注地读书,尽可能准确地预测,积极主动地检查,耐心细致地修正。
不管科技如何发达,阅读,对青少年来说,仍然是他们学习一切科学的最主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高效率和高层次的阅读者,而预测训练正适合这样的要求和目的。希望笔者提出的此课题能引起广大同行的重视。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