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3:32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4:09
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而且,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有重要意义。比如,科普教育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观察事物、了解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很多课外培训机构也主打模型制作、编程、电脑动画等科技类课程,有些还将考证、参赛、获奖等目标摆在台面上。比如,有的科普培训机构的教育方案显示,四年级的孩子可以学习一项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课程,如果取得名次拿到证书,对于孩子未来的小升初甚至是高考都有帮助。如此之下,难免会让科普教育充斥了功利性。
事实上,正如专家所表示,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出新的科学家,而是将青少年原本具有的科学素质给唤醒。这也就意味着,青少年科普不应该将功利性放在首位,而是应将着力点放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综合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将考证、参赛、获奖等目标,用于青少年科普教育,显然欠妥,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青少年科普教育当祛除功利性。相关培训机构需要正本清源,科普培训机构推出的参加竞赛项目,显然背离了科普教育初心。对此,一方面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多些正向引导,对涉嫌虚假宣传的机构,应加大依法惩治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行业加强自律,担负起社会责任,不能只千方百计在孩子身上套钱。
另外,也要在规范各类竞赛上着力。据专家表示,类似于编程等科技类竞赛的证书或名次,目前是否对升学有帮助还不确定,有些商家甚至打出高考加分等广告,存在言过其实的可能。因此,对各类竞赛当进行有效规范,规避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对于培训机构打出的“对升学有帮助”的广告,也应强化监管执法,杜绝虚假宣传扰乱市场。
最后,家长也应保持平常心。应认识到,将科普教育功利化,其实忽略了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东西。对于一些培训机构的宣传及竞赛,应理智对待。当然,不容忽视的是,面对个别线上青少年科普教育项目爆红网络,家长对其中的内容也有必要加强甄别,要真正立足于激发起孩子的兴趣参与,而非其他功利目的,进而引导孩子们爱上真正的科学,真正爱上科学,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5:27
青少年科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的只是书本上的一些知识。比较死板,而且支持范围也是比较窄的。如果在课余时间能够多看一些科普类的书或者是节目的话,会更加的扩展我们学习的范围能够见多识广,也会在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方面去积累更多的知识要点和经验,对于我们将来踏入社会和工作都有很好的帮助。
科普的方式有很多。网络非常发达,可以通过网络上的一些视频或者是教程,或者是一些科普类的节目来增加自己的阅读。也可以通过购买一些科普类的书籍了解更多的知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7:01
经常有家长问我孩子那么小给他们科普有用吗?对于这个我深有体会,答案也是毋庸置疑的,有用。
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一份子,对这个感受颇深。那就是每年中科院都会举办公众科学日,向全社会开放。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人来到,当然,最主要的群体是小学生,基本上到了这天会接待上千位小学生。我们所的研究人员、学生和工作人员们一起都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做志愿者,为小朋友们做科普。
这是我在中科院最自豪的事情,尤其是我第一次当志愿者为小朋友讲解的时候,至今记忆犹新。因为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的科研内容,并不是象牙塔中那种和大众毫无关系的东西。原来我读书这么多年可以为很多小朋友答疑解惑,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科学对这个世界的发现和认知,感受到科学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小朋友给我也会带来启发。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且观察这个世界的角度很奇妙,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让我思考原来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本身背后有很多常人不知的秘密。
所以基本上每年的科学公众日,我都积极参与,从头到尾为小朋友讲解科学内容,回答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这也为我后来撰写回答提供了很好地锻炼,那就是,我懂得了如何把专业知识通俗易懂的传递给大众,当然,国内更是有像中国科协这种科普国家队,那就更是在传播科普上更专业。
其实,科普,本质上就是一种知识的传承。
无论是我们的上学,还是看科普视频,都是一种知识的传递。
作为大方向在遗传进化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其实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就是知识的传承。
我经常会做许多物种的比较,既有遗传也有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于灵长目的研究,更是经常研究的内容。
虽然生理上,人类的直立行走和脑容量发育是我经常喜欢跟别人分享的进化,因为这些背后会涉及到基因层面的进化。但是,人类文明能走到今天,抛开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最伟大的发明我认为就是知识的传承。
正因为有了知识的传承,我们才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非重复昨天的故事。科普,虽然很多时候狭义到科学知识的普及,但是广泛意义上,是所有知识的普及。
有意思的是,我们研究人类进化的时候,其实有个问题,就是对于很多动物来说,生命的意义在繁殖期结束后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不少动物的繁殖期后就死亡的情形。但是人类社会却并非如此,人类的寿命可以在繁殖期结束后持续非常久,甚至超过了繁殖期本身的时间。一种解读就是祖母效应,意思是祖母的存活,重要意义就在于在父母外出狩猎采集的时候照顾小孩,并且把知识传递下去,这样可以避免族群的知识出现断崖。可以说,这是一种科普对于人类进化的贡献。
当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传承方式。
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社会:口耳相传
其实在动物中,我们已经观察到了学习行为,幼儿会学习成年动物来获取知识,比如大家熟悉的猫会教小猫捕猎行为。而在人类中就更加广泛了。
语言被认为是很早就出现在人类社会中,而在文字出现之前,知识的传承主要是口耳相传。
我们今天流传的很多故事,什么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之类的故事,其实背后都有一套知识体系,比如大禹治水的堵不如疏背后的水利学,神农尝百草这种生物医药实践等,这些知识为早期人类的传承,提高生存优势都提供了很好地参考。
二、文字时代:书籍
文字时代则是被认为是人类文明辉煌的象征。
国外的埃及、苏美尔文字,国内的甲骨文都是早期人类文字的代表。传说仓颉造字鬼哭神嚎。文字的出现,无论如何赞誉都不为过。而正是有了文字,才使得人类知识传承更加的便捷和广泛。比如早在周朝的时候,我国就有了书籍,书籍的扩散,让知识更加的稳定,再加上教育的出现,诞生了百家争鸣时代,比如孔夫子就有三千弟子,比如墨家的科学知识。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以书籍作为主要的知识传承,大家从小就开始在学校接受教育,教师们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可以轻松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三、信息时代,文字,影像。
文字的意义如何夸都不为过,不过囿于文字的难度以及多样性,其实文字并不太利于传递知识,这种抽象的内容,很容易产生隔阂,全世界有数千种语言,就连联合国都有多种指定的语言,比如科学史上,主流的科学语言就发生过几次变更,拉丁语,英语等等。以至于今天,我们国内做科研的还在挣扎,到底是发中文还是发英文的问题。国内的学生更是被英语困扰了这么多年。
有一种更加广泛的方式,却很长时间被忽略,那就是图画。图画更加直接,更加写实,也更接近于真实。
其实图画是远早于文字就出现的知识传承方式,比如在好几万年前的原始人生活的山洞里就有许多壁画,原始人们会把自己的狩猎活动,以及猎物等画在岩壁上,可见,在他们简单的认知中,图画才是最便捷的传递方式。
有意思的是,人类首次向外太空发布信息的时候,也是发布了一张人类自己的图片,而非文字。
今天,图片的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很常见的方式。
比如给小孩子买的书籍,一定是图片多而文字少。
当然,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摄影已经成为了标配了,再加上互联网5G时代的到来,这为影像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单纯地用书本文字来传承知识了,而是要结合影像来进行最直观的科学传递。
比如,前两年,中科院首次拍摄到了黑洞的照片,这种直观的感受,比任何文字的描述都更有说服力。
当然,回到题目,孩子这么小,给他们科普有用吗?
已经不言而喻了,非常有用,这是最最基本的知识传承。
正因为如此,我国早在2006年就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国科协更是从2010年起就开始举办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来为全国青少年提供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探究性科普活动。
这是我非常赞成的一种科普方式,前段时间我还吐槽过,就是我们的科普相对落后,而这种国家级机构主导的科普方式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办法,在进入5G时代的今天,用互联网的思维,用各种影像更加直观的进行科普,一定是要比纯粹的文字科普要更好。
孩子们是祖国真正的未来,他们是真正的后浪,未来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是他们来承担的。
而科普,就是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接触科学的世界,让高端科技走近生活,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梁启超曾经写过《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相信下一代,一定比我们更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8:53
1、作用一,科普教育能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科普教育有利于提升我国科普能力,增强公众创新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营造创新的社会氛围,培养科技后备人才;
2、作用二,科普教育能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科学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有环保观念,懂得资源有限,放眼长远,统筹兼顾的道理;
3、作用三,科普教育能够抵制封建迷信活动,用科普教育能够消除人们对迷信崇拜,让人们信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大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01
目前的应试教育能够快速筛选出优秀的青少年人才,但其局限性非常的明显,那就是不追求原理,也不探讨中间的过程,导致很多学生和家长只关心学到什么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是没有的,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性,老师也不可能针对每个人因材施教,指出其中的改进方向和不足之处。在大多数学者看来,这就缺失了对真理的探索,导致我们学生应试学习能力很强,可是,如果我们处于领先的地位,缺乏学习资料的情况下,就非常的被动了,会一路在迷茫和探索,急需要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来培养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科学,本指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科学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载体),以素质教育为依托,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
科学素质教育的意义
科学素质教育能够让青少年对自然世界、人造世界以及一些科学概念的理解拥有持久的兴趣。让青少年理解科学知识是怎样产生、被检验以及被运用的。终身的科学素质始于幼年时期建立并形成的理解、态度以及价值观。
使得孩子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好奇心强,乐于尝试新鲜事物。与人交往时随和,能够及时调整不良情绪,保持稳定健康的心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
既然科学素质教育如此的有用,青少年能从小开始培养吗?可以的,采用STEAM教育。
STEAM教育源自美国,强调以上学科的交叉,推进跨学科的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全球化能力。具体到学科教育,就是少儿编程教育。少儿编程通常是指在青少年的K12阶段对他们进行计算机编程能力的教育,让孩子拥有编程思维,建立起发现问题--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整套思考体系,拥有跟未来对话的能力。
从培养的成果来看,少儿编程教育是符合科学素质教育的,对于养成青少年的主动精神,开发自身的智慧潜能,以及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3:25
一、多读,多听
1. 多阅读科普书籍。父母积极引导孩子爱上阅读,从简单的绘本到图文并茂的科普书籍,丰富孩子的科学知识储备量。阅读过程中要注意:首先培养孩子的发现能力,比如地底下有哪些生物,天气怎么样。其次是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孩子有参与感,让他们体会到书中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的息息相关。
2. 多听科普故事。年龄比较小的宝贝可以通过父母讲述,或者故事机中获得科普知识,家长要注意语速以及感情投入,要让孩子真正的听懂,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
二、多实践,多试验
我们生活的时代将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能力不可或缺。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捕风捉影,能根据自己所知所学进行分辨的能力,对孩子们来说将是生存的基本技能。从幼儿时期,很多小宝宝就会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产生疑问。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让他们自己去看一看,自己动手去试一试。与其告诉孩子糖是甜的,盐是咸的,不如让他自己去厨房尝一尝,实践出真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妨陪孩子做一些小实验,让孩子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三、多思考,多提问
科学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鼓励并引导孩子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多思考,多提问,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逻辑,这种方式目前来看也许是人类最为成功的认知世界的方法,我们有义务让孩子们继承并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