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6: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0:29
宋体字是印刷行业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字体,根据字的外形的不同,又分为书宋和报宋。宋体是起源于宋代雕版印刷时通行的一种印刷字体。宋体字的字形方正,笔画横平竖直,横细竖粗,棱角分明,结构严谨,整齐均匀,有极强的笔画规律性,从而使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舒适醒目的感觉。在现代印刷中主要用于书刊或报纸的正文部分。因从明朝传入日本,而又称为明体、明朝体。
自南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有了爆炸性增长,随之而来的经书供应量也与日俱增,于是写经手这一职业由此诞生,而这种为适应快速抄写的书体也被后人称为“抄经体”
唐代早期的雕版印刷字体来源就是唐代的抄经体。
到了五代,随着印刷术的大规模普及,官方也逐渐成为雕版印刷的普及与规范制定者,中国经典书册《九经》的第一次雕版印刷就是在五代时由官方出品。
至宋代,雕版印刷迎来黄金时期。但是此时的雕版印刷字体却并非是后来被大家熟知的宋体,而是多以唐代名家字体入板。不同地区的入板字体也不尽相同。四川地区多用颜真卿的颜体入板。而福建地区则多用柳体。
而被我们称为“宋体”的字体,在南宋才开始逐渐完成与书法字体的脱离,但还只是印刷字体与书法字体脱离的一个过渡时期,后世称为“过渡仿宋体”如《女郎鱼玄机诗》。此时的“过渡仿宋体”是为了快速雕刻而创造的新型印刷字体。例如横画的收笔设计成两次凑刀即可雕成的三角形,许多字的形态已经非常接近宋体。
到了明代,随着印刷技术飞速发展,印刷字体也终于形成了被我们今天称之为“宋体”的最终版。
根据版本学者屈万里、昌彼得两人共著的《图书版学要略》一书的说明,如下:「嘉靖年间朱警所刻唐百家诗可证也。尔後梓人为便於施力,渐变而成横轻竖重,板滞不灵之匠体字,即今人所谓宋体字者。此类字体,始於隆万之际,後乃通行。兹举万历三十三年北京国子监所刻《南齐书》及崇祯十六年毛氏汲古阁所刻明僧弘秀集两种为例。为万历刻本及启祯间刻本,形貌虽相似,而风神仍殊,是当求之於牝牡骊黄之外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