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7:1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06:21
M11莫辛-纳甘步*(俄文Мосин-Наган,英文Mosin-Nagant),在*被称为“Vintovka Mosina”(莫辛步*),是在**委托下在1880年代后期至10年代早期研制的步*,并由*军队在11年正式采用,定型为11型3线口径步*。
研制历史
[编辑本段]
M11步*在招标过程中出现了争议,有两个设计能够进入官方评审的最后阶段,一个是*陆军上尉谢尔盖·伊凡诺维奇·莫辛(Sergei Ivanovich Mosin)的样*,另一个是比利时的艾米尔·纳甘和李昂·纳甘两兄弟(Emil Nagant和Leon Nagant)设计的样*。
莫辛出生于1849年5月5日,12岁时进入一家军事学院并在那里参了军,在1867年他进入莫斯科Alexandrovskoye军事中学(Alexandrovskoye Military High School),在1870年离开军事中学时,他为了能够调去炮兵部门而转入开依洛夫斯科伊炮兵学院(Mikhailovskoye Artillery Academy)。他在1875年毕业后被调到图拉兵工厂。莫辛当上武器设计师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对伯丹II步*的改进,莫辛-纳甘步*算是他的第二个设计,虽然定型的莫辛-纳甘步*并没有完全采用他的设计。莫辛是在1883年开始设计连发步*的设计工作,他在1884年和1885年分别提供了几种内置弹仓供弹的步*设计给负责招标的委员会,最初的设计是10.6mm口径。但莫辛的努力成果没有受到俄罗斯军队的重视。
在1886年法国采用8mm口径M1886勒贝尔步*后(这是第一种采用无烟火药的小口径*弹的军用武器),此举在世界各国引起了一场使用无烟发射药小口径*弹(相对之前的弹药)的轻武器军备变革,在1887年至18年间,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军队都采用了类似的武器,**也决定采用一种类似的新型连发步*,代替现役的伯丹步*(类似于英国马蒂尼-享利步*的黑火药*弹单发后装*)。为此俄罗斯*组织了一个委员会,从现有的毛瑟、勒贝尔、李-梅特福、曼利夏、施密特-鲁宾和克拉格-约根森等设计中进行选择。莫辛也接受委托设计了一种5发单排弹仓的7.62mm口径步*参与招标。根据古老的俄罗斯度量衡称为3线口径【注:liniya,英文为line,旧俄罗斯度量衡,1线等于0.1英寸或2.54mm,因此,3线等于7.62mm或.30英寸】。而比利时武器设计师李昂·纳甘则向俄罗斯军队提交了一种3.5线口径(8.mm)步*和500发*弹进行测试。
所有参与投标的武器都在10年至11年间由俄罗斯军队进行测试,俄罗斯军队偏爱纳甘的设计。原本对纳甘的设计有利,但出于俄罗斯国家尊严的考虑,*对莫辛的步*很感兴趣。由于*和军队的意见分岐,互不相让,最后委员会用了折衷的方法:把这两种设计合并在一种步*上,结果是把纳甘兄弟设计的供弹系统装在莫辛设计的步*上,因此这种步*系统被称为莫辛-纳甘步*。而参与竞争的双方都获得补偿:纳甘兄弟得到酬金(后来纳甘兄弟设计的M15手*也被俄罗斯军队采用),而莫辛则晋升成上校并被任命为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的主管,继续改进和生产这种步*,莫辛上校于1902年2月8日去世,安葬在图拉。在1960年,苏联设立了一个S.I.莫辛特别奖,奖励各个防务企业系统内的专家。
莫辛-纳甘步*被采用时*的轻武器企业还没有做好生产准备,所以第一批M11莫辛-纳甘步*是法国的夏特罗轻武器厂生产的。莫辛-纳甘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队的主要装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国的承包商再一次被用来生产这种步*,当时*非常缺乏步*,所以与两家美国公司签订生产合同,但这批步*由于1917年的十月*而没有交给后来的苏维埃政权,在美国用于训练和民间销售。
M11步*最初有三种型号:步兵步*、龙骑兵步*和哥萨克步*,步兵步*就是标准型长步*,后两种是配发给骑兵部队使用的骑*(卡宾*)。
改进型号
[编辑本段]
苏联时期莫辛-纳甘步*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进,1924年,以龙骑兵步*为基础开始着手改进M11步*。1930年莫辛-纳甘步*进行了最大的一次改进被命名为M11/30式步*,由图拉和伊热夫斯克生产,M11/30步*与M11龙骑兵步*的长度相同,因此比M11步*短。在M11/30步*上进行的改进并不多,主要的改进项目是安装了新的瞄准具,最初的M11/30步*仍然采用M11步*的剖面呈六角形的机匣,这是因为原有的M11步*的备件(*管、机匣、*托等)非常多,直到1938年后生产的步*全部采用剖面呈圆形的机匣。在其他方面M11/30步*与M11步*基本相同。六角形机匣的一般称为第1型,圆形机匣一般称为第2型。M11/30莫辛-纳甘步*(Mosin-Nagant Model 11/30)于1930年正式装备苏联红军,1938年为骑兵部队改进了38式步骑*。M1938卡宾*是M11/30步*的一种缩短型。1941和1943年又进一步改进为41/43式步骑*。到了1943年,苏联步兵的主要武器是M11/30莫辛-纳甘步*,使用机械瞄准具时的有效战斗距离为400米,使用瞄准镜时可达800米。
退役
[编辑本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步兵武器的不断发展,莫辛-纳甘步*开始显得过时,苏联最终决定用使用中间威力型*弹的SKS半自动步*代替莫辛-纳甘步*。大概在1948年左右,莫辛-纳甘步*在前苏联停产,后来机器设备被卖到波兰。
多种型号的莫辛-纳甘步*作为*军队和苏联红军的制式武器,服役期长达60年,并被中国、芬兰、匈牙利、波兰、朝鲜和其他一些国家使用。该*在二十世纪几乎每一场战争中都能看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格林纳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莫辛-纳甘”步*生产数量超过1700万支。
苏联*曾先后向中国援助过莫辛-纳甘步*。例如在抗日战争期间1939年中国就订购了5万支步*,装备*军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战争爆发后,紧急向苏联签订了购买36个步兵师轻武器的协定,其中就包括大量的M11/30步*。国内兵工厂也开始仿制苏联*械,此时苏军正撤装莫辛-纳甘步*,于是将莫辛-纳甘M1944卡宾*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资料卖给中国,在中国定型为1953式步骑*。
虽然在其他国家,这种过时的步*也逐步被AK步*所代替,但直到今天,莫辛-纳甘步*仍然可在民间收藏领域或狩猎用途方面见到踪影。因为这种*相对便宜,而所配用的*弹也很便宜很容易搞到,相比之下,其他同时代武器所配用的弹药早已经不是制式弹药(如.30-06或7.92mm毛瑟弹等),因此产量低价格也昂贵。
结构特点
[编辑本段]
莫辛-纳甘是最早的无烟发射药军用步*之一,莫辛-纳甘系列步*与毛瑟步*系列、李-恩菲尔德步*系列等其他同时代同类军用步*相比,其*机设计显得较为复杂,它的设计粗糙而且过时,整体的操作感觉也比这些步*笨拙。但莫辛-纳甘步*的优点是易于生产和使用简单可靠——这相对于工业基础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苏/俄军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恶劣的战争时期包需提高武器产量以满足前线需要,而大量补充的战斗人员往往训练时间不足。
莫辛-纳甘步*是一种旋转后拉式*机、弹仓式供弹的手动步*,是俄罗斯军队采用的第一种无烟发射药步*。它采用整体式的弹仓,通过机匣顶部的抛壳口单发或用弹夹装填。弹仓位于*托下的扳机护圈前方,弹仓容弹量5发,有铰链式底盖,可打开底盖以便清空弹仓或清洁维护。由于是单排设计而没有抱弹口,因此弹仓口部有一个隔断面器,上膛时隔开第二发弹,避免出现上双弹的故障。在早期的*型中,这个装置也兼具抛壳挺的作用,但自M11/30型开始,以后的*型都增加了一个的抛壳挺。*膛内有4条右旋转膛线。当*机闭锁时,回转式*机前面的两个闭锁凸笋呈水平状态。步*是击针式击发,击针在打开*机的过程中进入待发状态。手动保险装置是在*机尾部凸出的一个“小帽”,向后拉时会锁住击针,而向前推时会解脱保险状态,操作时不太方便而且费力。水平伸出的拉机柄力臂较短,因此操作时需要花较大的力气,而且比起下弯式拉机柄在携行方面时较不方便,而下弯式拉机柄只有狙击型才有。从步*上分解出*机时不需要专门工具,只要拉开*机,然后扣下板机就能取出*机。在没有工具的条件下还可以进一步分解其他几个主要部件。早期的棱形刺刀的截面为矩形,后改为一字螺丝起子形,并在分解步*时充当分解工具。早期的刺刀是可拆卸的四棱刺刀通过用管状插座套在*口上,后期为不可卸的折叠式,而且刺刀座兼作准星座。*托通常用桦木。
弹药
[编辑本段]
与M11步*一起还有一种新的小口径*弹被采用(确实是那个年代里的小口径*弹),直到今天,7.62×54mm R*弹在*军队服役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该*弹采用突底缘锥形弹壳,突底缘弹壳的设计在19世纪未也已经开始显得开始过时了,但却适合基础较低的俄罗斯轻武器工业,因为突底缘弹壳对弹膛尺寸的要求相对宽松一点,这样在机器加工时允许有较大的生产公差,既节省了工时又节约了钱。M11式*弹的弹头是重210格令、铜镍合金被甲、铅芯的钝圆头形弹头,在德国采用了尖头弹后,俄罗斯也开始研制尖头弹,经过广泛测试后,在1908年采用了一种重148格令、铜镍被甲的铅芯尖头弹(战争时期采用覆铜钢被甲)。在二战结束后,苏联的制式步*先后采用了中间威力型*弹和5.45mm小口径步*弹,但直到现在M1908式*弹系列仍然被用作机*和狙击步*的弹药。
莫辛-纳甘步*主要型号
[编辑本段]
M11步兵步*:生产年份11-1928,全*长1306mm,带刺刀全长1738mm,空*重4.22kg,*管长800mm,*口初速615m/s
M11哥萨克步*:生产年份13-1917,全*长1234mm,带刺刀全长1666mm,空*重3.9kg,*管长730mm,*口初速615m/s
M11龙骑兵步*:生产年份1910-1932,全*长1234mm,空*重3.9kg,*管长730mm,*口初速615m/s
M1907卡宾*:生产年份1910-1917,全*长1015mm,空*重3.3kg,*管长508mm,*口初速560m/s
M11/30步*I型:生产年份1927-1932,全*长1234mm,带刺刀全长1666mm,空*重3.8kg,*管长730mm,*口初速860m/s
M11/30步*II型:生产年份1933-1944,全*长1234mm,带刺刀全长1666mm,空*重3.8kg,*管长730mm,*口初速860m/s
M1938卡宾*:生产年份1938-1944,全*长1020mm,空*重3.45kg,*管长510mm,*口初速820m/s
M1944卡宾*:生产年份1943-1948,全*长1020mm,带刺刀全长1327mm,空*重3.9kg,*管长517mm,*口初速820m/s
M91/59卡宾*:生产年份1959,全*长1010mm,空*重3.8kg,*管长517mm,*口初速820m/s
“莫辛-纳甘”狙击步*:以1930年投产的M11/30莫辛-纳甘步*为基型*,将拉机柄加长并由直形改成向下弯曲的形状,在*的左侧安装瞄具座。30年代中期,将机匣外形改成了圆形,使安装瞄具座更加结实。瞄准镜的放大倍率为4倍,物镜直径30毫米。配用PE型瞄准镜的“莫辛-纳甘”狙击步*重4.6千克,而配用结构较简单、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的PU型瞄准镜时,全*重4.27千克。电影《兵临城下》中主角瓦西里使用的就是“莫辛-纳甘”M11/30狙击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06:21
莫辛纳甘M91-30狙击步*
*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狙击的运用方面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在苏联建国后,红军似乎对狙击也并不怎麼热衷,主要努力都是在朝机械化方面发展。这个情形一直持续到1939年底的苏芬冬季战后才改变:进攻的红军遇上了芬兰军中担任狙击手的职业猎人,死伤惨重,经过血的教训后才开始重视狙击。
在二次大战期间,他们也仿效芬兰的策略,徵募各地的职业猎人做为狙击手的骨干,使用加上瞄准镜的莫辛纳甘M91-30步*做为狙击*之用,并且首倡两人或三人的狙击组,跟德军的狙击手分庭抗礼,毫不逊色。不过这种高段的狙击手,只占少数,大部份苏军中的狙击手跟其他士兵一样只受过很短的训练,充其量不过是射击较佳的步兵罢了。
最初,莫辛纳甘91-30型狙击步*采纳的是四倍率PT型瞄准具(同DIII型、VP型一样都由A.A Smirsky设计),但鉴於它的种种缺陷,1931年苏联推出了它的改良型VP型瞄准具。但苏方在屈光学技术上的欠缺,新型号仍不是一种理想的瞄准具。由于被六颗螺钉牢牢地固定在机匣盖的后方,装弹十分不便。
1936至1937年,VP型被PE型瞄准具取代。该型瞄准具重0.62公斤,装在可靠的Seso支架的一侧。PE对提高命中率起了很大的作用,使用它可对1,400米距离上的目标进行射击。一旦瞄准具在行动中受损,可依靠瞄准导轨进行射击。
莫辛纳甘M91-30狙击步*的设计缺陷在於:重量大。瞄准镜的倍数小:只有3.5倍,只适合进行600米内的狙杀。加上因为瞄准具重叠地安装在机匣盖的后方,挡住了弹夹插口,狙击步*不能装入普通的五发弹夹,只能一次装一发子弹。这样就大大地降低了战斗效率。
二战末期,苏军进攻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时,日军有不少机*手和步兵死在苏军狙击手的莫辛纳甘M91-30狙击步*下。越战时,有不少侵越美军也被手持莫辛纳甘狙击步*的越军狙击手击毙。
莫辛纳甘M91-30狙击*一直沿用到60年代,也出现在韩战和越战的战场上。不过由于苏联的战术思想一直把狙击手当成直属于连排的支援火力,并且不是很注重长距离狙击,因此他们在1963年开始改用半自动的SVD(Snayperskaya Vinyovka Dragun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