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3: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0 20:28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类证券和期权类产品的丰富和交易量的大增,华尔街已别无选择,不用这些模型,不使用电脑运算这些公式,他们便会陷于困境,自招风险。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市场暴跌,量化投资的算法交易也起到了同样的坏作用。此外,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中,量化投资也未能幸免。时过境迁,2011年,量化基金再次表现优异。
稍微接触到资本市场的人,大都听说过基本面投资和价值投资,而对于这方面的天才人物“股神”巴菲特,更是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以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见长,擅长挖掘企业的内在价值,一旦买入便长期持有,持续获得稳定高额收益,为股东创造了丰厚利润,无人能及。
相比之下,与价值投资同等重要的量化投资——即借助数学、物理学、几何学、心理学甚至仿生学的知识,通过建立模型,进行估值、择时及选股,则没有那么幸运——在大多数人眼里,量化投资是一个神秘的领域,深不可测,玄奥无比,令人望而却步。世人皆知巴菲特,而对于号称最能赚钱的基金经理人、在2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年均净回报率高达35%惊人传奇的量化投资大师西蒙斯,却只能成为少数人的专属。
量化投资看似神秘,但并不古老。它从70年代开始逐渐兴起,90年代才大行其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量化投资有其诞生的特定土壤,需要一系列的条件方能破土而出,这些条件其实相当苛刻。
很难想象,量化投资技术并非发端于华尔街,而是肇始于学术象牙塔里的少数“怪才”,他们长期不被正统的经济学所接受,甚至遭到排斥,因此处境艰难。1952年3月发表“投资组合选择”论文、提出现代财务和投资理论最著名洞见的马克维茨,以该理论参加博士答辩,竟然战战兢兢差点未获通过。1990年10月,这些人中有三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当时局外人很少有人清楚为什么他们能够得此殊荣;而三人中的其中一位则将他们的获奖比作“芝加哥业余球队赢得了世界杯”。
但是,没有来自象牙塔的现代金融理论,便没有量化投资的兴起。马克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提出了风险报酬和效率边界概念,并据此建立了模型,成为奠基之作。托宾随后提出了分离理论,但仍需要利用马克维茨的系统执行高难度的运算。
夏普1963年1月提出了“投资组合的简化模型”,一般称为“单一指数模型”。马克维茨模型费时33分钟的计算,简化模型只用30秒,并因节省了电脑内存,可以处理相对前者8倍以上的标的证券。19年,夏普又发展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这是他最重要的突破,不仅可以作为预测风险和预期回报的工具,还可以衡量投资组合的绩效,以及衍生出在指数型基金、企业财务和企业投资、市场行为和资产评价等多领域的应用和理论创新。
1976年,罗斯在CAPM的基础上,提出“套利定价理论”(APT),提供一个方法评估影响股价变化的多种经济因素。布莱克和斯克尔斯提出了“期权定价理论”。莫顿则发明了“跨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有趣的是,不少人最初并非经济学家,如巴契里耶和布莱克原先是数学家,夏普则从事医学,奥斯伯恩为天文学家,沃金与坎德尔是统计学家,而特雷诺则是数学家兼物理学家。他们转行都是被金融市场研究所深深吸引,沉迷于其中的无穷魅力。
然而,仅有现代投资(行情 股吧 买卖点)理论的建立,及各类模型的完善与推陈出新,并不会直接催生出量化投资,它还需要其他几个重要前提条件,比如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占据主导,电脑技术足够发达,以及传统华尔街投资家的傲慢被市场击溃转而*接受新的投资理念。
量化投资不会出现在个人投资者为主的时代。个人投资者既缺乏闲暇的时间,也普遍无此能力。随着退休基金和共同基金资产的大幅增加,它们成为市场上的主要机构投资者,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投资操作。管理大规模资产,需要新的运作方式和金融创新技术,同时专业的投资管理人也有能力和精力专注地研究、运用这些技术。
没有发达的电脑技术,量化投资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在电脑*发生前,根本无法根据上述模型进行运算。1961年,与马克维茨共同获得1990年诺贝尔奖的夏普曾说,当时即使是用IBM最好的商用电脑,解出含有100只证券的问题也需要33分钟。当今,面对数不胜数的证券产品,以及庞大的成交量,缺了先进电脑的运算速度和容量,许多复杂的证券定价甚至不可能完成。
量化投资在不经历市场的崩盘,傲慢投资者的自信未被摧毁之前,不会盛行。比较早的时候,华尔街对学术界把投资管理的艺术,转化成通篇晦涩难懂的数学方程式一直持有敌意。他们认为,投资管理需要天赋、直觉以及独特的驾驭市场的能力,基金经理可以独力打败市场,而无需依靠那些缺乏灵魂、怪异的数学符号和缥缈虚幻的模型。在美国,70年代初期表现最佳的基金经理人从未听过贝塔值,并认为那些拥有数学和电脑背景的学者只是一群骗子。
1973~1974年美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全面崩盘,明星基金经理人烟消云散,财富缩水堪比30年代大萧条。当时,颇有先见的投资顾问兼作家彼得·伯恩斯坦认为,必须采用更好的方法管理投资组合,并创办了《投资组合》杂志,一出刊便获得成功。此后,随着80年代以来各类证券和期权类产品的丰富和交易量的大增.量化投资光彩炫目,但也具有魔鬼般的力量。它时而风光无限,但也常常坠入深渊。
1987年10月大股灾,黑色星期一,当天股市和期货成交量高达令人吃惊的410亿美元,价值瞬间缩水6000亿美元。很多股份直接通过电脑而不是经由交易所交易。一些采用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公司,在电脑模式的驱使下,不问价格机械卖出股票。很多交易员清楚这些投资组合会有大单卖出,宁愿走在前面争相出逃,加剧了恐慌。针对整个投资组合而非单个证券,机械式的交易,电脑的自动操作,使得这种量化投资出现助跌之效,大量的空单在瞬间涌出,将市场彻底砸垮。
在此次亚洲金融危机中,著名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这家来自学术象牙塔的怪才充斥、主要运用量化投资技术的对冲基金,曾经在市场上呼风唤雨、无往不利,但偏偏遭遇俄罗斯国债违约这一小概率事件,陷入破产之境,迫使美联储集华尔街诸多投资银行之力,加以救助。此外,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中,量化投资也未能幸免。
虽然麻烦不断,但量化投资依然必要且有效。要知道,在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前,量化基金的表现连续8年超过其他投资方式。当然,挫折也会带来量化投资技术的更新和完善,比如在模型中设定新的变量,尤其是加入以往并未包含的宏观经济参数。时过境迁,2011年,量化基金再次表现优异。虽然量化投资能否就此再度复兴仍属未知,但由本文先前的讨论,漫漫历史长河,此一趋势已不可逆转,量化投资依然拥有光明的未来。
德意志银行的董事总经理、全球量化投资主管罗崟先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夺得全球最权威的《机构投资者》期刊2011年美国和欧洲量化分析第一名的佳绩。在华尔街40余年排名史上,罕有华人获此殊荣。《金融时报》慧眼识金,就此专门做了访谈,并嘱我就量化投资写篇评论。我欣然命笔,并借此祝愿量化投资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能够早日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