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2 01:05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2 01:15
2.窗外,烽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大好河山一片荒芜。诗人揽镜自照,惊觉白发丛生,风尘满面,一时不觉感慨万千。放下好容易辗转得到并已经一再熟读的家书,想要理理头发仪容,不想以这幅面容去见家人,无意间却发现,越是梳理,头发掉落的越多,青丝成雪还委地,想拿起发簪重新束发,竟一再失败,唉,这几根白发几乎要插不上簪子了,这一颗沉重的心还能承受多久国家的忧伤呢?想到此,诗人无力束发,唯有喟然长叹。
3.忧国思家之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从中我们似乎感到,未老先衰,愁容满面的诗人正含泪眺望长安的断垣残壁的遍地草木,一种难以排遣的忧愤袭上心头,不由得对山河依旧,人事巳非的荒凉景象发出沉重的感叹。然后,他无可奈何地把模糊的视线由远而近渐渐地移了眼前的花、鸟。大概花、鸟这种本无人情的自然之物着实被诗人的绵绵愁绪感染,也禁不住为感叹时事,痛恨离别而哭泣、惊心。
5.D
6.明确:忧国思家的情怀。
7.对仗工整,以烽火连天为背景,衬托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战乱的忧愤之情,对和平的渴望,对亲情的珍视。
8.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9.D
楼主, (题目有点多~楼主能不能多给点分啊……TAT
(我想说……楼主你有那么多时间打字为什么不去问老师……))
这种不知到你的苦衷还乱讲的人就不应该给分,还讲粗口,望楼主采纳!!!!!!!我可以不要分虽然打得很累,可是答案却很标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2 01:15
题目有点多~楼主能不能多给点分啊……TAT
(我想说……楼主你有那么多时间打字为什么不去问老师……)
2.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由此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3.热爱祖国,眷怀家人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5.D(都满怀愁绪了还喜悦,高兴你妹啊!!!)
6.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7.形容家书的珍贵
8.C(草木深——草木凄凄——草木青青——啥意思?就是草木茂盛的意思!啥叫荒芜?搞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2 01:20
2 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远在他乡的妻小,郁结在心中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用手搔头,却又徒增发短衰老之叹。
3 感伤世事,忧国思家(亲)的痛苦心情
4 “溅","惊"都是使动用法,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花鸟本事是怡情之物,但因诗人感时伤事,怅恨离别,反而落泪惊心以乐景写哀情,深切表现出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
5 D
6老师木有讲。。。
是不是以写长安城里乱草丛深,一片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啊?
~~不知道不知道~~
7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长安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丛深,一片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令人满目凄然。
8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与难得。
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