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2:4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01:45
GDP是GDP,通货膨胀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叫CPI,GDP等于全国民生长总值除以人数,再与上一期的GDP相比得出增长率。 关于GDP低于7%的解读, 可以去九个头条网看专题的,那边便说的很详细,你一看就明白了。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已经习惯了7%至8%的增长率,没必要再去追求保8%至10%的增长速度。
中国接下来应当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应从稳增长、调结构等方面入手,具体措施包括调整投资结构、税收结构,以及结构性减税等。而对于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走势,吴晓求认为,下个季度GDP还会在8%左右,不会出现明显下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01:45
好专业!我都不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01:46
GDP增长率=(本期GDP-上期GDP)/本期GDP*100%
GDP增长率是指GDP的年度增长率,需用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计算。 GDP增长率是宏观经济的四个重要观测指标之一。
可比价格是指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后的价格。字面意思,两年的GDP数据是建立在的同一价格水平上的。
历史GDP数据修订情况:
按照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修订制度和国际通行作法,根据修订后的2013年GDP数据和有关历史资料,对2012年及以前年度的GDP历史数据进行了系统修订。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三次产业划分标准的修订,对2012年及以前年度的GDP历史数据进行了新旧行业分类和三次产业划分的转换;二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后,因基础统计资料变化,对2009-2012年的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三是因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法调整,对2008年及以前年度的金融业增加值进行了修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01:46
从数学上来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用公式得出:(投资/GDP)×投资增长率。
如果投资年同比增长为20%-30%,而投资/GDP比率约为45%(官方公布数据),那么仅由投资所带来的实际GDP增长就高达9%-13.5%。这就是说,即使消费和净出口没有任何的增长,实际GDP增长也应在9%-13.5%的水平。
然而,消费和净出口在过去几年里都实现了正增长,而且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它们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至少有5-6个百分点。但如此看来,将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加起来,实际GDP的增长就达到了15%-20%。
另一种解释就是,官方公布的投资/GDP比率被高估了,因为官方公布的GDP实际增长速度仅为10%!
投资率和储蓄率不协调
国民总储蓄应等于国内外投资的总和,也就等于国内总投资加海外资本投资。将等式的两边都除以名义GDP,我们得到:国民储蓄比率等于投资/GDP比率加经常性账户盈余占GDP比率。
截至2005年年底,官方公布的经常性账户盈余占GDP的比例为7.1%。如果再加上45%的投资/GDP比率,就意味着中国的国民储蓄率超过了50%!没有任何一项研究表明国内居民、企业或*的储蓄比例超过了50%。相反,大部分研究(包括最近世界银行的报告)表明中国国民储蓄率在40%-45%左右。
对中国来说,国际贸易数据无疑是最可靠的宏观数据。因此,我们不得不对大于40%的国内投资/GDP比率的估算产生质疑。
这些简单的例子表明,中国官方公布宏观经济数据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需要小心甄别。然而,由于正确判断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走势和中期可持续性至关重要,我们必须进一步探讨两个问题:首先,数据偏差出在哪里;其次,哪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中国投资的增长周期是否稳健。
官方数据有哪些问题?
我们一直认为:(1)固定资产投资数据高估了中国的投资增长;(2)消费数据低估了中国的消费需求;(3)个人住房需求的产生及快速增长是近年来中国投资消费数据出现偏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认为,这些不准确的数据引发了国内关于过度投资和消费不足的争论。如果住房和汽车销售涨势如此强劲,中国的消费需求又怎么会疲软呢?
投资数据:过高且不准确
实际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和增长率可能都被高估了,这里有两个数据质量的问题:
1. 土地成本的低估导致投资扩张被高估。由于土地采购并不带来新增产能所以不应计为新增资本存量,对投资中这一成本的低估导致产能扩张被高估。我们认为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和土地价格的急速上升加剧了这一问题,从而导致了投资的水平和增长率均被高估。
2. 通货膨胀水平的低估造成了实际投资的高估。所有的官方投资数据都是名义数据,我们认为,对固定资产投资品价格指数的低估导致了实际投资开支水平的严重高估。例如,2006年上半年,尽管大宗商品及土地价格急速上涨,但是官方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通胀率还不到1%!
消费数据:低报且过于平滑
中国投资被高估的另一面就是消费被低估。我们认为,中国实际的消费需求要比官方数据表现出来的更为强劲,且官方数据并没有体现出这类高频率数据的波动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1. 消费模式的快速变化。导致投资消费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住房需求自上世纪90年代末的兴起。在中国,个人住房消费按照国际惯例被归类为投资开支。住房开支在1998-1999年几乎为零,但从那之后就以远远高于GDP的速度增长。家庭支出结构的这一快速变化导致了消费/GDP比率的下降,从而造成了消费需求疲软的假象(见图1)。
2. 对服务消费统计不足。由于对服务性消费的统计不足,消费开支被低估的程度可能大于投资被高估的程度,从而造成了总体GDP水平和增长率被低估。最近对2004年GDP将近17%的上调就是这一现象的明证。因GDP的绝大部分上调来自于服务业,所以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也被相应提高了。
投资/GDP比率到底应该有多高?
撇开数据问题不谈,我们认为中国需要40%左右的投资/GDP比率来支持9%以上的年GDP增长。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在经济增长迅速时期需要更多的投资,这些投资不仅要用于生产,而且还要用来补充的已有资本设备的折旧。过去27年的平均增长率为9.6%,资本存量/GDP比率约为3,假设折旧率为4%-6%,中国若要保持实际资本存量/GDP比率不变,就需要相当于GDP37%-43%的投资(推倒过程略)。
这一论点指向了国内关于过度投资的争论中通常容易被忽视的一面:投资/GDP比率是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连的。在国家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比率通常会上升,这与快速的工业化有关,因为总资本存量对产出和劳动力的比率会由相对较低的起点上升。从某种程度上说,投资/GDP比率的上升本身就反映了资本积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