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06 10: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4分钟前
动车让座争议背后,是道德行为的界限问题。老人李某在节后人多时,仅购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座位。在南充站,被刚上车的年轻女大学生拒绝让座。女儿恳求挤一挤,却遭到拒绝。中年男子随后主动让座。老人女儿认为年轻人应该学习让座的美德,但被女大学生反驳。
动车让座争议的根本在于是否过于强调道德绑架。动车不像普通公交,有时需要长时间乘坐。让座成风,道德成本可能高昂。年轻人在动车上是否让座,不应仅因他人需求而决定。购买更高级别的座位或选择其他出行方式是合理的。在特定情况下,寻求列车员帮助也是可行的。
道德行为不应成为不可触及的“神龛”。在几站路中让座,是小事。但在几小时的长途旅行中,高价购买座位却被要求让座,超出了“力所能及”的范畴。让座的美德行为不应被过分强调,成为成本高昂的“义举”。凡人可以效仿小善,但英雄才应“大义凛然”。动车上的让座问题,并非人人可以轻易借鉴的“小善”那么简单。
近年来,为了提倡“让座”,采取了道德说教、谴责、立法等手段,但是否真正推动了让座美德的蔚然成风仍存疑问。拒绝让座被指责,是道德泛化的后果。显示,九成人支持拒绝让座的行为,而五成人愿意主动或被动让座。这反映在价值认同和权利尊重层面的理性态度:认同让座的美德行为,同时拒绝让座也是合理的。
动车拒让座,没有绝对的错。我们应根据个人情况决定让座与否,同时对待拒绝让座者应保持谦和。动车让座争议反映了道德行为的界限和权利尊重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倡导美德时应避免道德绑架,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