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行业资讯 新车 试驾评测 养车用车 车型库

丹霞地貌概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9:4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6:14

80年来中国地学工作者,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推敲对比,概括升华的基础上,对红色碎屑沉积岩所形成的丹霞地貌了解日益深入,对其概念也已日臻完善,丹霞地貌的使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图2-1)。

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决定于①地质构造;②岩石组分和结构(红色是其外观表现之一);③气候条件三要素(图2-2),而最重要的控制条件又是地质构造背景。

根据新全球观的板块构造学说,阿尔卑斯运动时期,各大洋中脊先后扩张,地壳运动再次趋于活跃,特提斯洋的开合和冈瓦纳*的裂解和飘移造成了侏罗纪以来全球构造新格局。展示了侏罗纪—古新世印度板块的北移,侏罗纪—白垩纪期间东亚燕山运动,北美洲内华达和拉勒米运动,南美的安第斯运动和欧洲的阿尔卑斯运动,非洲的阿特拉运动等。据董树文等(2007,2009)研究成果,燕山运动的驱动力可能来自超级冷地幔下降流,软流圈物质的侧向补偿,牵引了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J3)印度洋板块向北东俯冲(156~150Ma),可能引发西伯利亚陆块与华北板块挤压碰撞(J2+3—K1)引起了东亚*燕山期多向汇聚构造体系的形成。与此同时大西洋中脊(185~155Ma)和北冰洋美亚盆地(J—K)的开启,其影响可能滞后到第四纪,可见燕山运动同期的构造运动,在全球不少地区都有表现,趋前和滞后明显。但与地球上前几次大的构造旋回已十分不同,陆相沉积盆地多与板块界线如俯冲带(造山)、裂谷系(拉伸)、走滑断裂(拉分)等密切相关,形成受控于这些构造边界的磨拉石建造,陆相红色碎屑建造,含膏盐沉积建造,煤系和油气沉积建造,火山碎屑沉积建造。

图2-1 中国地质公园分布示意图

图2-2 中国气候分区图(据王鸿祯等,1985)

燕山运动对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影响:

1)陆相红层的沉积时代为侏罗-白垩纪即燕山期为主,但因与沉积盆地演化的构造运动趋前和滞后,在一些地区可能为早中三叠世—古近纪;形成丹霞地貌的时间应主要在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即6500万年(新生代以来,喜马拉雅运动)。

2)岩性为陆相红色碎屑岩为主,可能有含煤、含油岩系或含盐、火山喷发物或短暂的海相夹层。

3)产状较平缓,垂直节理、裂隙发育,与地壳呈间歇性断块上升有关。

4)地貌组合:丹崖赤壁方山,堡寨,峰墙、峰柱、峰丛,隘谷障谷、峡谷、盘谷、套谷,额洞栈廊、水蚀沟槽,扁洞,蜂窝洞龛、天生桥、石拱。

燕山运动由翁文灏(1926,1927,1929)提出,代表中侏罗世至白垩纪发生的地质构造运动,后经多人研究,1976年地震局把其时代定义为侏罗纪—古近纪,即2.03亿~0.23亿年更趋合理。

中生代以来,全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质和气候变化事件,中国东部属环太平洋活动*边缘,西部经历了特提斯洋的最终闭合,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火山活动频繁,气候变暖(董树文等,2009;毛建仁等,2009;沙金庚等,2009;郑亚东等,2009)。

各地地壳运动的不同时性是20世纪50~60年代争论的焦点,施蒂勒学派主张同时性,但渐有Qutten,Gillyly,Harland,Burke,Wezel,Mattauer等强调了同一造山带,构造运动的穿时性。研究证明,全球大致在中晚三叠世,普遍发生了*的裂解,冈瓦纳*逐渐破裂并向不同方向漂移,印度板块移向欧亚板块南部并与澳大利亚一起向北推动。

同时,欧亚*板块与库拉—太平洋大洋板块间,在滨太平洋区甚至深入*板块内,发生了影响广泛的燕山运动(J3—E)。中国东部发生了强度各异的褶皱、断陷和岩浆活动,大量陆相湖盆的形成(部分为红色沉积),形成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的磨拉石建造和火山沉积建造,厚度不等。

在其后的喜马拉雅运动中,这些红色内陆盆地开始褶皱或抬升,风化剥蚀。当地质构造特征和岩石成分与剖面结构有利,气候条件合适,这就有了中国丹霞地貌的形成。

丹霞地貌可以概括为(指狭义(典型)丹霞地貌)。燕山运动形成的陆相红色碎屑岩,在喜马拉雅运动中褶皱、上升,经风化剥蚀、重力崩塌、流水冲刷和冻融冰劈、风蚀和生物作用造成的以丹崖赤壁为代表的地形。

从广义和扩展的角度来分析,有不少红色地层也形成“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崖赤壁为代表的地形,但红层并非形成于燕山期陆相盆地,也不一定是陆相碎屑建造,但从旅游学的角度来研究丹霞地貌,将其扩展为广义丹霞地貌,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